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8期

小儿呼吸道症状首发的轮状病毒肠炎45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呼吸道症状首发的轮状病毒(RV)肠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5例以呼吸道症状首发的RV肠炎(呼吸道症状组)与42例无肠道外表现的RV肠炎(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平均腹泻持续时间:呼吸道症状组(6。呼吸道症状随腹泻好转而好转。...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呼吸道症状首发的轮状病毒(RV)肠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45例以呼吸道症状首发的RV肠炎(呼吸道症状组)与42例无肠道外表现的RV肠炎(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平均腹泻持续时间:呼吸道症状组(6.96±1.41)天,对照组(4.38±1.22)天,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呼吸道症状随腹泻好转而好转;腹泻停止时大便RV转阴情况:呼吸道症状组19例,对照组31例,2组转阴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以呼吸道症状首发的RV肠炎其临床特点为病程长、病情较重、易反复、腹泻停止时RV转阴率低。

  【关键词】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首发;呼吸道症状;临床分析
   
    轮状病毒(RV)肠炎是小儿尤其是婴幼儿消化道感染的常见病因,易引起交叉感染,RV感染不仅损害消化系统,还可引起肠道外症状。本文对我院儿科2003年8月~2005年2月同期入院治疗的45例以呼吸道症状首发的RV肠炎与42例无肠道外表现的RV肠炎进行对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7例均为我院儿科住院患儿,符合腹泻诊断标准,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直接在粪便中检测轮状病毒抗原呈阳性。年龄3个月~4岁,平均年龄19个月;大便次数≥3次/d,平均9次/d,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黄或黄绿色,无腥臭味,镜检为脂肪细胞,偶有少量白细胞,大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部分患儿有呕吐、腹胀、发热。入院时大便RV抗原检测阳性。呼吸道症状组45例,男29例,女16例,年龄3个月~1岁18例,~3岁21例,~4岁6例。其中咳嗽39例,流涕28例,鼻塞25例,打喷嚏17例,咽部充血40例,扁桃体肿大31例,颌下淋巴结肿大18例,双肺闻及干性啰音8例,闻及中细湿啰音7例。对照组42例,男28例,女14例,年龄3个月~1岁22例,~3岁16例,~4岁4例。

  1.2  方法  2组均给予利巴韦林冻干粉、培菲康散剂、蒙脱石散剂及静脉补液支持治疗,有呼吸道症状且外周血象增高者适当加用先锋霉素、青霉素类抗生素治疗。同时暂停含乳糖类食品,进食米汤、稀粥等,腹泻停止后即恢复原饮食。

  2  结果

  平均腹泻持续时间:呼吸道症状组(6.96±1.41)天,对照组(4.38±1.22)天,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腹泻停止时大便RV转阴情况:呼吸道症状组19例,对照组31例,2组转阴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呼吸道症状随腹泻好转而好转。

  3  讨论

  根据血清学反应的不同可将RV分为7个组(A~G组),其中的A、B、C 3组均可感染人类,典型的婴幼儿流行性秋冬季腹泻常由A组RV引起,多见于6~24个月婴幼儿,6个月以下婴儿有母亲传给的抗体,少发或病程短;2岁以上小儿多感染过轮状病毒(显性多于隐性),体内有抗体,发病率也下降[1]。RV感染潜伏期24~72h,致病机制是RV侵入小肠上部成熟的上皮细胞,使绒毛破坏、脱落或变短,绒毛破坏后导致小肠功能丧失,水及电解质分泌增加,吸收减少,引起渗透性腹泻[2]。近来报道,RV失去复制能力,但病毒蛋白的血凝性和抗原性还存在的RV一样可以引起腹泻[3]。RV感染后,病变肠道黏膜细胞分泌的双糖酶活性明显降低,使肠腔内的糖分解或吸收发生障碍,如蔗糖不能安全水解,被肠道细菌分解而产生有机酸,引起肠内渗透压增加,促进大量水分进入肠腔,故禁食含乳糖食品可缩短病程。RV感染伴有呼吸道症状可能与患者体内RV特异性抗体的消长有关,患儿缺乏对RV的免疫力,RV难以局限在肠黏膜上皮细胞,进而引起病毒血症,导致肠道外感染[4]。有报道RV感染有40%伴有呼吸道症状,且有22%只有上呼吸道症状而无腹泻[5]。呼吸道症状常随腹泻治疗后的好转而好转,且呼吸道症状组腹泻病程较长,病情较重,易反复,腹泻停止时大便RV转阴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可能与呼吸道症状组对RV缺乏特异性免疫力,妨碍机体对其清除有关。

  RV感染主要经粪—口传播,特别是饮食及水,腹泻发生的第2~5天,粪中排病毒最高,排病毒量与病情严重程度不成正比。也可经呼吸道空气传染,但非主要途径[6]。故在RV肠炎流行期间,对一些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胃肠型,或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伴腹泻患儿入院时可行粪便RV检测,若阳性则需与单纯呼吸道感染患儿隔离,这可避免交叉感染。此外,笔者在治疗RV肠炎时遇到过肠套叠的伴发,故需警惕。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50.

  2  方凤.小儿病毒相关性疾病.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9,44.

  3  陈军华.轮状病毒感染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4,31(5):239.

  4  吕雪萍,刘建军,张留英,等.轮状病毒多系统感染的诊断与治疗.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11):928.

  5  张传仓,李宁.轮状病毒的病毒血症及肠道外损害.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13):753.

  6  方凤.小儿病毒相关性疾病.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9,44.

  作者单位: 201400 上海,上海奉贤区奉城医院儿科

   (编辑:杨  熠)

作者: 朱洪庆 2006-8-3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