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11期

尼美舒利对儿童退热效果的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新型非甾体类抗感染药尼美舒利对儿童高热的退热疗效和不良反应。对照1组: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对照2组:静脉注射阿司匹林。测定并记录治疗前、治疗后1h、6h体温,观察不良反应。...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新型非甾体类抗感染药尼美舒利对儿童高热的退热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3个月~12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高热儿童90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口服尼美舒利;对照1组: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对照2组:静脉注射阿司匹林。测定并记录治疗前、治疗后1h、6h体温,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尼美舒利在1h内体温下降幅度比对乙酰氨基酚和静脉用阿司匹林大,且维持时间长。结论  尼美舒利治疗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热具有效果快、作用强、不良反应小、使用安全等优点。

  【关键词】  尼美舒利;儿童;退热;疗效
 
    小儿高热是儿科常见急症,必须采取紧急降温措施,有效降低体温。寻找一种快速而有效的药物就显得非常重要。我院于2005年3~7月期间,采用尼美舒利治疗急诊留观的30例伴有高热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退热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3~7月急诊留观的90例伴有高热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以体温高于39℃者为研究对象,将90例患儿随机分成3组。治疗组:尼美舒利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3.4岁;对照1组:对乙酰氨基酚组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2.9岁;对照2组:静脉用阿司匹林组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龄3.1岁。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尼美舒利5mg/(次·kg);对照1组口服对乙酰氨基酚10mg/(次·kg);对照2组注射静脉用阿司匹林15mg/(次·kg)治疗。

  1.3  观察方法 

  记录患儿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和临床诊断。分别在用药前、用药后1h、用药后6h测量患儿体温,体温测量均采用肛表。

  1.4  疗效评价

  1.4.1  退热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控制:用药后体温下降≥2℃;显效:体温下降1℃~2℃;好转:体温下降0.5℃~1℃;无效:用药后体温未下降或下降<0.5℃或上升者。

  1.4.2  总有效率评价 

  总有效率=(临床控制例数+临床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不良反应观察 

  在治疗同时记录有无恶心、呕吐、嗜睡、胃肠道不适、皮疹、出汗及哮喘发作等不良反应。

  1.6  统计学方法 

  统计所有数据,分别算出均数和标准差,治疗后1h体温下降幅度及6h的体温,结果比较采用t检验,总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退热疗效比较 

  见表1。1h后体温下降幅度采用t检验两两比较,治疗1h后体温下降:尼美舒利组体温下降为(1.5±0.6)℃、对乙酰氨基酚组体温下降(0.7±0.5)℃、静脉用阿司匹林体温下降(0.9±0.5)℃。尼美舒利组与对乙酰氨基酚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与静脉用阿司匹林组差异亦有非常显著性(P<0.01);而静脉用阿司匹林与对乙酰氨基酚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6h后体温尼美舒利组为(37.9±0.6)℃,对乙酰氨基酚组为(38.9±0.4)℃,静脉用阿司匹林组为(39±0.8)℃。尼美舒利组与对乙酰氨基酚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尼美舒利组与静脉用阿司匹林组亦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对乙酰氨基酚与静脉用阿司匹林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3种药物均有退热作用,尼美舒利的退热作用比其他2种药物要大且快。表1  随时间变化3组退热疗效比较  (略)

  2.2  总有效率比较 

  见表2。用药后1h总有效率:尼美舒利组与对乙酰氨基酚组比较χ2=8.53,P<0.01;尼美舒利组与静脉用阿司匹林组比较χ2=7.17,P<0.01;对乙酰氨基酚与静脉用阿司匹林组比较χ2=0.072,P>0.05;用药后6h总有效率:尼美舒利组与对乙酰氨基酚组比较χ2=19.46,P<0.01;尼美舒利组与静脉用阿司匹林组比较χ2=17.38,P<0.01;对乙酰氨基酚与静脉用阿司匹林组比较χ2=0.082,P>0.05。表2  随时间变化3组退热总疗效比较  (略)

  2.3  不良反应比较 

  尼美舒利组有1例嗜睡,对乙酰氨基酚组有2例恶心、呕吐,静脉用阿司匹林组有1例恶心、呕吐,3药均未出现胃肠出血、哮喘及过敏性皮疹。

  3  讨论

  发热是小儿急性感染常见的临床表现,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腋下温度超过37℃、口腔温度超过37.5℃或肛温38℃以上,一昼夜温度波动在1℃以上可称为发热[1]。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成熟,持续高热可增加耗氧量,无氧代谢增高,内环境失调,导致细胞损伤,可致血清α-羟丁酸脱氧酶、肌酸激酶明显升高,心输出量增加,加重患儿心肺负担,3岁以下的婴幼儿高热易导致惊厥,导致脑细胞损伤,需要采取紧急措施进行退热处理。
尼美舒利、对乙酰氨基酚、与静脉用阿司匹林均为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发挥解热镇痛作用。对乙酰氨基酚为非选择性抑制cox,阿司匹林为选择性抑制cox-1的药物,而尼美舒利则是高度选择性抑制cox-2活性[2],本组结果表明,尼美舒利较另两组药物比较,1h退热幅度大、起效快、维持时间长,且差异有显著性。观察3种药物不良反应,均较轻微,因此尼美舒利是有较理想的退热效果而无明显不良反应的药物。

  【参考文献】

  1  刘小丹,张继红.小儿发热的机理与护理.吉林医学,2004,10(3):159.

  2  金有豫.药理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5-147.

  作者单位: 412000 湖南株洲,株洲市一医院急诊儿科

  (编辑:陈沁)

  (收稿日期:2005-11-22) 


 

作者: 肖智 2006-8-3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