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3期

新生儿休克64例病因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新生儿休克64例病因分析(pdf)[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休克的主要发病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休克新生儿的临床特点和发病的高危因素。结果新生儿休克总发生率为5。窒息、感染和低血容量是导致新生儿休克发生的主要原因,窒息引起的休克病死率最高(37。...

点击显示 收起

     新生儿休克64例病因分析 (pdf)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休克的主要发病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休克新生儿的临床特点和发病的高危因素。结果  新生儿休克总发生率为5.7%,其中轻度20.3%,中度42.2%,重度37.5%,总死亡率35.9%。窒息、感染和低血容量是导致新生儿休克发生的主要原因,窒息引起的休克病死率最高(37.5%)。结论  重视新生儿休克的早期症状,及时给予正确治疗是降低新生儿休克病死率的关键。防治窒息在降低新生儿休克发生率和病死率中占重要地位。

    [关键词]  休克;新生儿;病因

      新生儿休克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将我院新生儿病房2002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收治的64例新生儿休克的病因学情况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资料与方法  本组病例日龄≤28天,所有患儿均根据新生儿休克评分(Cabal法)及分度标准[1],即根据四肢温度、皮肤颜色、皮肤循环、股动脉搏动、血压等5项进行评分。其中早产儿血压标准为5.53 kPa,血压用SIEMENS SC-7000型血压监护仪检测;皮肤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采用前臂内侧皮肤,以<3 s为正常。

    1.2  休克发生情况  3年共确诊患儿64例,日龄≤3天27例,4~7天25例,>7天12例。足月儿39例,早产儿25例。轻度休克13例(占20.3%),死亡1例;中度27例(占42.2%),死亡7例;重度24例(占37.5%),死亡15例,病死率分别为7.7%、25.9%和62.5%,总病死率35.9%(23/64例)。本组休克患儿中原发病为窒息、败血症、低血容量、硬肿症、肺炎和先心病6类,此6类疾病占全部住院患儿的52.6%(1123/2135例),不同疾病休克发生率及病死率见表1。住院24 h内死亡10例(占43.5%),24~48 h内死亡11例(占47.8%),>48 h死亡2例(占8.7%)。死亡病例平均住院时间为26.3 h,41例存活者为10.8天。最后致死原因为肺出血9例,中枢性呼吸衰竭6例,呼吸衰竭加心力衰竭7例,大量失血l例。 表1  不同疾病休克发生率及病死率

    1.3  影响新生儿休克发生的有关因素  胎龄及性别与休克的发生不相关;窒息引起的休克中足月儿发生率为83.3%,高于早产儿为16.67%,感染及低血容量引起休克中早产儿发生率(88.9%)高于足月儿(11.1%),均P<0.05。

    1.4  多脏器功能损害  新生儿多脏器功能衰竭的诊断采用“危重新生儿评分法”[2]作为参考。从表2可见,肺损害及肺出血发生率最高达59.4%(38/64),2个及2个以上器官损害共占70.3%(45/64)。 表2  64例休克患儿脏器损害与死亡的关系

    2  讨论

    近年来有关新生儿休克的发病情况报道渐多,国内报道发生率约为6%[3]。笔者统计了近3年内全部住院的新生儿患儿,新生儿休克的发生率为5.7%,其中轻、中、重度分别占20.3%、42.2%、37.5%。有资料表明,除呼吸衰竭外,休克是新生儿期第二个最常见的死亡原因[4]。新生儿休克的特点是病因更复杂、病情进展迅速、早期症状不明显,等到血压降低、症状明显时,病情常不可逆转,特别是早产儿感染性休克及新生儿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早期表现常常被原发病症状掩盖,因此认识新生儿休克的早期症状,及时给予正确治疗,是降低新生儿休克的病死率的关键。

    通常认为休克的病因以感染为主[4],本组资料显示,新生儿休克的病因以窒息为最常见。这是由于近年足月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尤其是重症败血症、肺炎的发病明显减少。保暖条件的改善使低体温硬肿症引起的新生儿休克也逐年减少。本组资料中感染性疾病占住院患儿的14.7%,但发生休克者较少,表明重症感染性疾病已较既往减少。调查发现足月儿自然分娩过程中,发生窒息性休克的可能性较大,提示加强产房的窒息复苏是减少窒息性休克的关键环节。值得重视的是,本组败血症及低血容量性休克患儿中,早产儿多于足月儿,分别占同组患儿的64.7%和75%,主要由于早产儿免疫功能还不成熟、住院期间各种侵入性操作多,易导致院内重症感染;胎-胎输血、胃肠道出血、喂养不耐受及过多的不显性失水是导致早产儿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常见原因,加之早产儿发生休克时,早期症状更为隐匿,反应低下、肌张力减弱、喂养困难等表现缺乏特异性,使得两组患儿中、重度休克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较高,因此对该类患儿必须仔细观察,特别是观察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皮肤颜色、肢端温度等休克早期有诊断意义的体征,避免漏诊[5]。

    本组新生儿休克病死率达35.9%,住院48 h内死亡率91.3%,表明诊断与抢救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新生儿窒息性休克比例达37.5%,围产期窒息所致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是新生儿期心源性休克最常见的原因,提示窒息的预防和治疗,仍是今后新生儿临床最重要课题之一。新生儿休克各脏器损害以肺损害为最多,与较大儿童相同。本组休克患儿合并呼吸衰竭和肺出血者共占71.3%,12例发生肺出血患儿10例死亡,表明如何防止呼吸衰竭和在抢救过程中及时给予呼吸支持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之一。脑损害占脏器损害的第二位,新生儿脑损害常遗留神经后遗症。为了防止发生脑损害,除保证充分氧供应外,还必须维持适当的脑血流灌注。死亡患儿几乎均有两个以上脏器损害,表示新生儿休克病情进展迅速,早期诊断及治疗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籍孝诚.新生儿休克的诊断和急救.实用儿科杂志,1986,1(2):60.

    2  魏克伦.临床儿科急症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33-34.

    3  金汉珍.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08-510.

    4  冯泽康,余宇熙,曾振锚,等.中华新生儿学.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71-687.

    5  Jafari HS, McCracken GH Jr. Spsis and septic shock: a review for clinicians. Pediatr Infect Dis,1992,11:739-748.

    作者单位: 223800 江苏南京,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儿科

 (编辑:萧  凝)

作者: 乔继冰,朱娟,叶丽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