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4期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0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小儿常见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1临床资料1。2临床表现30例均有发热,体温38℃~41。6×109/L,分类均为淋巴细胞增高,并检出异型淋巴细胞占0。...

点击显示 收起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小儿常见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现将我院2005年1~12月收治的IM 30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1~13岁。其中1~3岁7例,3~6岁18例,6~9岁4例,>9岁1例;发病季节:1~3个月4例,4~6个月7例,7~9个月15例,10~12个月4例;农村5例,城镇25例。

    1.2  临床表现  30例均有发热,体温38 ℃~41.2 ℃,其中39 ℃~40 ℃20例,>40 ℃4例。咳嗽7例,眼睑水肿14例,咽痛15例,扁桃腺肿大、有灰白色渗出物21例,肝大24例,脾肿大22例,浅表淋巴结肿大25例。

    1.3  实验室检查  29例WBC总数均>10×109/L,最高达25.6×109/L,分类均为淋巴细胞增高,并检出异型淋巴细胞占0.1~0.66,最早1例于起病第2天即检出异型淋巴细胞(约0.39);1例来诊时已是发病第7天,多次复查WBC总数均正常,分类淋巴细胞为主,检出异型淋巴细胞(约0.1)。3例血小板计数降低(<100×109/L),治疗后复查均正常,ALT增高18例,治疗后复查均正常;心肌酶谱升高15例,其中5例合并心电图正常,治疗后14例复查正常;11例行胸片检查,其中支气管炎8例,支气管肺炎1例,肺门炎症1例,间质性改变1例;本组29例行FQ—PCREBV-DNA检查,24例阳性,检验值8.782×102~4.896×107Copies/ml(正常值0~10×102Copies/ml)。

    1.4  治疗及转归  本组29例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血WBC总数及淋巴细胞增高,异型淋巴细胞>10%很快确诊,用赛若金(α-1b干扰素)100万u/d肌注,连用5天,临床症状很快减轻,热渐退,肝脾回缩。1例发热、皮疹,肝脾肿大、扁桃腺渗出,血WBC总数正常,分类淋巴细胞增高,检出异型淋巴细胞(0.1),外院抗生素治疗5天无效。入院后确诊IM,用赛若金治疗3天后热退,临床症状消失。本组全部病例均用赛若金(α-1b干扰素)治疗,全部治愈出院,平均热退天数2.5天,平均住院天数8.4天。

    2  讨论

    IM主要由EB病毒感染引起,EB病毒属疱疹病毒科y亚科,是其中唯一能引起人感染的淋巴滤泡病毒,其感染在小儿非常普遍,EBV具有嗜淋巴细胞特性,感染后主要侵犯血液系统和淋巴免疫系统。IM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扁桃腺炎及渗出物、血WBC总数及淋巴细胞均增高,血象改变具有诊断意义的是异型淋巴细胞增多>0.1,结合临床即可做出诊断。其他病毒性感染也可出现异型淋巴细胞,但其百分比远低于10%(一般<5%)[1]。从本组病例中可看出,可有血WBC总数正常的IM,临床应引起注意,对于此类病例可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并结合病毒学依据做出诊断。PCR法可检出B细胞内的EBV-DNA,患儿血清中检出高浓度的EBV-DNA,提示存在病毒血症。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且耗时段等特点,使其在EBV感染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变得越来越重要[2]。本组29例行PCR法检测EBV-DNA,24例阳性,从病原学诊断上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室依据。

    目前为止的儿科学、传染病学等教科书认为,IM无特殊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抗生素对IM无效,赛若金(α-1b干扰素)是采用中国健康人来源的干扰素基因克隆表达的基因工程药物,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作用及抗肿瘤活性作用。干扰素通过诱生多种抗病毒蛋白来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增强NK细胞活性及其他免疫调节作用,有效地遏制病毒侵袭和感染的发生。本组病例确诊后,选用α-1b干扰素治疗,临床疗效满意,未见明显的副作用。笔者认为:赛若金可作为IM治疗的有效用药。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20-724,821-827.

    2  邓继岿,郑跃杰.中国实用儿科学.辽宁: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2006,123-125.

     作者单位: 650034 云南昆明,昆明市儿童医院

 (编辑:唐  城)

作者: 刘晓梅,杜曾庆,王艳春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