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4期

无乳糖饮食辅助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的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腹泻为婴幼儿常见病,而轮状病毒为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同时常伴有肠道乳糖酶缺乏,使饮食中的双糖尤其是乳糖不能分解,导致腹泻症状加重,或使病程延长。为此我院在2005年1~12月对轮状病毒患儿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无乳糖饮食佐治轮状病毒性肠炎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4)大便ELISA检测轮状病毒抗原为阳性......

点击显示 收起

    腹泻为婴幼儿常见病,而轮状病毒为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同时常伴有肠道乳糖酶缺乏,使饮食中的双糖尤其是乳糖不能分解,导致腹泻症状加重,或使病程延长。为此我院在2005年1~12月对轮状病毒患儿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无乳糖饮食佐治轮状病毒性肠炎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5年1~12月就诊的腹泻患儿共64例,均符合以下条件:(1)年龄≤2岁;(2)每日大便次数≥4次;(3)急性起病,腹泻病程<5天;(4)大便ELISA检测轮状病毒抗原为阳性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对照组30例。两组年龄构成、发病时间及病情轻重程度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见表1。表1  两组患儿年龄、病情程度比较

    1.2  方法  治疗组34例,给予病毒唑控制病毒感染,口服微生态制剂思密达、培菲康提高消化道屏障功能,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同时停止母乳喂养,禁止食入其他含乳糖制品,给予无乳糖奶粉、米汤或豆制代乳品喂养。对照组30例药物治疗同上,继续喂母乳或进食含乳糖食品。观察两组呕吐、腹泻消失时间及需静脉补液时间。

    2  结果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及补液时间,见表2。治疗组的止泻天数较对照组平均缩短1.31天,静脉补液时间平均减少1.58天,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表2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及补液时间比较

    3  讨论

    轮状病毒侵入肠道后,在小肠绒毛顶端柱状上皮细胞复制,使细胞发生空泡变性和坏死,其微绒毛肿胀、排列紊乱或变短,受累的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遗留不规则的裸露病变,致使小肠黏膜回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受损,肠液在肠腔内大量积聚而引起腹泻。同时发生病变的肠黏膜细胞分泌双糖酶不足且活性降低,其中以乳糖酶降低最多见,乳糖与乳糖酶接触时间过短[1],乳糖不能分解为单糖被吸收,而是留在肠管内,使渗透负荷增加,引起高渗性腹泻,形成继发性乳糖不耐受。

    乳糖酶缺乏时应当减少或去除饮食中的乳糖。牛乳、母乳中的乳糖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故在轮状病毒感染后,继发乳糖酶缺乏时,母乳、牛乳喂养往往加重腹泻。目前对乳糖不耐受患儿多采用无乳糖配方奶、豆浆、米糊以减轻腹泻[2]。本文观察结果中,用无乳糖饮食辅助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呕吐、腹泻消失的天数明显缩短,亦缩短静脉补液时间,减少了患儿的痛苦及家庭的经济负担。

    已有研究认为,对婴幼儿腹泻乳糖酶缺乏不明显者同样采用无乳糖饮食,腹泻总病程平均缩短3天[3],笔者观察的两组病例中大多数患儿未做大便还原糖测定,但治疗组采用无乳糖饮食后仍然收到了满意疗效,因此无乳糖饮食辅助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爱华,张维东,黄宝润.小儿乳糖不耐受临床探讨.临床儿科杂志,2000,18(3):154-156.

    2  张志敏.实用小儿腹泻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58-162.

    3  陈彩莲,郑苏晴,王亚飞.无乳糖奶辅助治疗婴儿腹泻的观察.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50-351.

    作者单位: 317600 浙江玉环,玉环县人民医院

 (编辑:吴  莹)

作者: 陈敏芝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