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5期

晚发型新生儿出血症20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晚发型新生儿出血症20例临床分析(pdf)[摘要]目的重视对晚发型新生儿出血症的认识及预防。方法2003~2006年收住我院的晚发型新生儿出血症2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3)天,男16例,女4例,母乳喂养16例,出血部位在脑实质、硬脑膜下腔、蛛网膜下腔、脑室内,死亡2例。结论随着初生婴儿肌注维生素K之后,晚发型......

点击显示 收起

  晚发型新生儿出血症20例临床分析 (pdf) 

   [摘要]  目的  重视对晚发型新生儿出血症的认识及预防。方法  2003~2006年收住我院的晚发型新生儿出血症2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例患儿平均日龄(27.3±4.3)天,男16例,女4例,母乳喂养16例,出血部位在脑实质、硬脑膜下腔、蛛网膜下腔、脑室内,死亡2例。结论  随着初生婴儿肌注维生素K之后,晚发型新生儿出血症相对增多,主要高发人群为母乳喂养婴儿,颅内出血多见,幸存儿常预后不良,应预防此病的发生。

    [关键词]  新生儿;出血症;维生素K

     新生儿出血症是由于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一种出血性疾病。分为早发型、经典型、晚发型。晚发型引起的颅内出血是造成婴儿伤残的原因之一。现对2003~2006年在我院治疗的20例晚发型新生儿出血症资料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共20例,男16例,女4例,平均日龄(27.3±4.3)天,足月儿15例,早产儿5例,母乳喂养16例,牛乳喂养4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患儿主要表现为惊厥(占65%)、拒乳、前囟饱满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脑实质出血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硬脑膜下出血6例,脑室内出血5例,合并肺出血1例,脑疝1例,腹腔出血1例,死亡2例。

    1.3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入院时即静注维生素K1 5 mg,每日1次,共3天。出血严重时可给予立止血,合并贫血者输新鲜血10~20 ml/kg,根据伴随症 状对症给予吸氧、止惊、降颅压等治疗,同时保证热量的供应。

    1.4  结果  20例患儿中死亡2例。

    2  讨论

    本组20例中发病年龄都在2周~3个月内,如此阶段患儿出现惊厥、颅内压增高等表现应考虑此病的发生。实验室检查常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红蛋白下降、血小板正常,也可使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新生儿脐血中凝血酶原前体蛋白[1]。腰椎穿刺脑脊液为均匀血性。做头颅CT、MRI及头颅超声检查可与化脓性脑膜炎或流行性脑脊髓炎鉴别,同时可以明确出血的部位、程度。

    从本组20例晚发型新生儿出血症分析,纯母乳喂养16例,占80%,而且大部分患儿来自农村等医疗条件不发达地区,有些患儿出生时未肌注维生素K1,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仅有15 μg/dl,为牛乳的25%。母乳喂养儿肠道内主要为乳酸杆菌,合成维生素K少,致内源性维生素K产生不足[2],如合并有腹泻或肝胆疾患时,则加速了晚发型新生儿出血症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2例牛乳喂养儿有口服抗生素病史,抑制肠道细菌维生素K合成。其余2例病因不明。晚发型新生儿出血症的预后与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有关,大部分患儿遗留有后遗症。因此,预防由于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新生儿颅内出血对于减少婴儿伤残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预防新生儿出血症,在出生时肌注维生素K1 1mg,但20世纪90年代,有学者曾认为肌注维生素K1可能增加白血病和癌症的几率,主张口服维生素K1 1~2 mg,后经多年对照观察证实,维生素K1无论肌注或口服均未增加癌症发病率,而口服维生素K1却有引起晚发维生素K出血者,因此,目前仍主张以肌注为妥[3]。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在出院前或满月时再肌注1次维生素K1,以减少晚发型新生儿出血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乔惠民,傅惠敏.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临床分析.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1,20(2):47-48.

    2  刘文臣,白薇.孕妇口服维生素K预防新生儿出血症的临床观察.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4,6(6):523-524.

    3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80-482.

     作者单位: 150001 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科

  (编辑:周  蕊)

作者: 韩钢,王竹颖,张秋月,张曼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