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6期

先天性鱼鳞病1例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以皮肤脱屑1天于2006年9月17日入院。出生后全身皮肤透亮,12h后出现干裂、脱屑,眼睑、口唇外翻。体格检查:T365℃,P136次/min,R40次/min,体重2300g,神志清,精神反应欠佳,全身皮肤薄,发亮,如涂过油的羊皮纸,部分皮肤可见脱皮,裸露浅红色嫩皮。头发线绒样,耳、鼻因被皮肤拉紧,故较平坦,耳廓软,紧贴颅......

点击显示 收起

    1病历摘要

    患者,男,日龄1天。以皮肤脱屑1天于2006年9月17日入院。患儿系G3P1(第1、2胎均药物流产),胎龄35周,剖宫产,生后无窒息,阿氏评分不详,胎盘、羊水正常,出生体重2500 g。出生后全身皮肤透亮,12 h后出现干裂、脱屑,眼睑、口唇外翻。体格检查:T 365 ℃,P 136次/min,R 40次/min,体重2300 g,神志清,精神反应欠佳,全身皮肤薄,发亮,如涂过油的羊皮纸,部分皮肤可见脱皮,裸露浅红色嫩皮。头发线绒样,耳、鼻因被皮肤拉紧,故较平坦,耳廓软,紧贴颅骨,双眼睑、口唇外翻,口微张。心、肺检查无异常。腹平软,肝脾未触及,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水肿,指(趾)甲未达指(趾)端。肛门及外生殖器无畸形,睾丸未全降至阴囊。四肢肌力、肌张力偏低,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正常,握持反射及拥抱反射差。追问病史,父母双方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其母36岁,体检时发现乙肝“小三阳”。入院诊断为先天性鱼鳞病;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治疗:将患儿置于暖箱中,给予维生素E油浴,干裂皮肤用1%呋喃西林液湿敷,静脉滴注抗生素。住院期间合并重症肺炎,给予机械通气等辅助治疗。住院1个月,病愈出院。

    2讨论

    先天性鱼鳞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病,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寻常鱼鳞病,本型为常见的轻型鱼鳞病,亲代一方或双方患病则家中常有多人罹患,但无性别差异。组织病理特征为角质层显著增厚,颗粒层变薄或消失。其角质层增厚与角质层细胞间的桥粒退化迟缓,与角质层细胞未能正常脱落有关。棘层细胞变薄,基底层色素增加。由于角化过度伸入毛囊形成毛囊角栓。汗腺皮质腺可萎缩。真皮无明显改变,或在血管周围有少数淋巴细胞浸润。(2)性联遗传寻常鱼鳞病,本型临床较少见,由于本病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故仅见于男性,可于生后或婴儿期发病。皮损与上型略异,鳞屑大而显著,呈黄褐色或污黑色大片鱼鳞状,皮肤干燥粗糙,往往遍布全身。组织病理特征为角化过度,颗粒层正常或增厚,棘层轻度增厚,真皮无明显变化,有时可在血管周围见有淋巴细胞浸润。(3)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鱼鳞病,又称大疱性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是具有高畸变率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临床少见。生后或生后数月,可有泛发性及局限性损害。组织病理特征为表皮角化过度,颗粒细胞层增厚,棘层上部细胞有网状空泡化,有时桥粒仅与一侧棘细胞相连,表皮细胞有棘突松解,表皮内可见有水疱或大疱,真皮浅层有慢性炎症浸润。(4)板层状鱼鳞病,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生后全身即为一层广泛的人棉胶状的膜紧紧地包裹,多引起眼睑及唇外翻。数日后该膜脱落,皮肤呈广泛弥漫性潮红,上有灰白色或灰褐色多角形或菱形大片鳞屑,中央固着,边缘游离。往往对称性发于全身,以肢体屈侧、肘窝、腘窝、腋窝和外阴等部较为明显。掌跖过度角化,指甲及毛发过度生长,病程经过迟缓,可终生存在,至成年期红皮症可减轻,但鳞屑仍存在。本病属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通常临床所见的先天性鱼鳞病主要为后两种类型。本病例属于第4种类型,Hallopeau等1982年首先用“火棉胶婴儿”生动地描述这种临床表现。有学者认为其原因可能是脂质代谢异常、维生素A不足及表皮增生和脱落不平衡等。婴儿出生时全身皮肤被紧束的油胶样膜或称羊皮纸样膜所覆盖,使肢体活动受限。出生24 h内,开始出现膜的干裂和脱落,有些病例很快好转或完全恢复,有些则局部持续脱屑,甚至可增厚成甲片。本病无特效治疗方法,可将患儿置入湿度较高的环境中,可给予口服维生素E、维生素A以补充脂溶性维生素,用1%呋喃西林液湿敷干裂皮肤以湿润皮肤和预防感染,溃疡糜烂处涂湿润烧伤膏控制感染、祛腐生肌以促进创面愈合,给予全身抗感染,并适量补液,配合对症支持治疗。

 作者单位: 450000 河南郑州,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编辑:夏琳)

作者: 李鸿雁,赵坤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