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2期

双黄连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双黄连粉针剂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疗效。方法将8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10mg/(kg·d)静滴。治疗组采用双黄连60mg/(kg·d)加5%葡萄糖液(稀释成0。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的退热平均天数及住院天数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双黄连粉针剂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疗效。方法 将8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10 mg/(kg·d)静滴;治疗组采用双黄连60 mg/(kg·d)加5%葡萄糖液(稀释成0.6 mg/ml)中静滴,各每日1次,均连用5~7天。合并细菌感染均加用青霉素10~15万u/kg静脉滴注。结果 对照组与治疗组的退热平均天数及住院天数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双黄连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疗效显著。

【关键词】  双黄连;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小儿常见病,是由柯萨奇A组病毒感染引起,常发生于夏秋季,目前对其特异性治疗的药物较少,国内外常用利巴韦林,但起效慢,患儿恢复进食时间长,住院时间也较长。我院从2000年6月使用双黄连粉针剂治疗疱疹性咽峡炎,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及分组  80例住院患儿均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诊断依据符合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例。治疗组男22例,女18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为8个月~2岁,平均1岁6个月。治疗前两组年龄、性别、入院前病情及病情轻重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双黄连粉针剂60 mg/(kg·d)加入5%葡萄糖液(浓度0.6 mg/ml)中静滴;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针剂10 mg/(kg·d)加入5%葡萄糖液100 ml中静滴,各每日1次,连用5~7天。合并感染时均加用青霉素10~15万u/kg静脉滴注。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退热平均天数及住院天数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中有3例在应用双黄连第二天全身出现散在皮疹,伴瘙痒,停药2天皮疹自行消退。有4例患儿应用双黄连后出现排便次数增多,大便呈稀糊或水样,停药后大便性状自行恢复。表1  两组病例发热、退热及住院天数比较
    3  讨论

    双黄连粉针是从金银花(双花)、黄芩、连翘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的纯中药制剂,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之功效。据报道,双黄连有较好的抗病毒作用,对流感病毒甲和乙有抑制作用,也可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扩散和复制[2],但抗柯萨奇A组病毒尚未见报道,双黄连粉剂中有效成分黄芩苷、绿原酸、咖啡酸等,经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可增强机体产生α-干扰素,从而起到抗病毒作用,有较强抗氧化作用,减轻自由基损伤[3]。从表1中可见,用双黄连粉针剂治疗疱疹性咽峡炎在退热时间、住院天数指标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缩短,从而在临床上证实了双黄连粉针剂有抗柯萨奇病毒作用,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临床值得临床推广的药物。

【参考文献】
  1 王慕逖.儿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45.

2 孙晓棠,江载芳,照日格图,等.双黄连雾化吸入治疗呼吸道感染.中华儿科杂志,1996,34(1):1-14.

3 候国平.双黄连抗感染试验研究.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86,20(2):90-92.


作者单位:365506 福建三明,青州造纸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医院儿科

作者: 杨桂兰 2008-6-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