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8年第5卷第1期

小儿噬血细胞综合征4例临床及实验室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噬血细胞综合征(HPS)发病特征,对2004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4例小儿HPS进行了研究。方法4例患儿诊断遵循1991年Hen-ter等代表组织细胞协会FHL研究组提出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的诊断指南。骨髓象:均见嗜血细胞,主要为吞噬红细胞、血小板及碎片。结论HPS是一组病因及发病......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噬血细胞综合征(HPS)发病特征,对2004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4例小儿HPS进行了研究。方法 4例患儿诊断遵循1991年Hen-ter等代表组织细胞协会FHL研究组提出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的诊断指南。均行血常规、骨髓细胞形态学、凝血四项以及血生化检测,还做了相关病原体检测。结果 4例患儿均以持续发热为主诉,有肝脾肿大,可有皮肤瘀点、皮肤巩膜黄染,均无家族遗传史。骨髓象:均见嗜血细胞,主要为吞噬红细胞、血小板及碎片。血常规、血生化改变突出:尤其乳酸脱氢酶明显升高。甘油三酯不同程度升高,凝血机制可有异常。EB-IgM 2例阳性。肝脾B超:4例均有不同程度肝脾肿大。结论 HPS是一组病因及发病机制错综复杂而临床表现类似的综合征,在骨髓、淋巴结、肝脾组织中可见到吞噬细胞或血小板的嗜血组织细胞。病情凶险,病死率高,临床上应早期干预,积极治疗,阻止嗜血现象,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  噬血细胞综合征 小儿 分析

    噬血细胞综合征(HPS)又称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临床表现为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出血等。在骨髓、淋巴结、肝脾组织中可见到吞噬红细胞或血小板的噬血组织细胞。为探讨小儿HPS发病特征,现选择2004年1月~2006年1月的4例小儿HPS进行了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例患儿均为我科住院患儿,诊断遵循1991年Hen-ter等代表组织细胞协会FHL研究组提出HLH的诊断指南[1]。男3例,女1例。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1岁8个月,平均1岁1个月。

    1.2  方法  患儿均行血常规,骨髓细胞形态学,凝血四项,肝功能、血脂、骨髓活检及血尿培养,还检查了肺炎支原体-IgM,ELISA法检测巨细胞合胞病毒(CMV)、EB病毒(EBV)、腺病毒(Adv)、风疹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以及肝脾B超。4例患儿家长拒绝继续治疗,自动出院。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4例患儿入院时均以持续发热为主诉,发热最长的2个月余,最短的20余天。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肝脾大,皮肤瘀点3例,皮肤巩膜黄染1例,淋巴结肿大1例,均无家族遗传史。

    2.2  实验室检查

    2.2.1  血常规  4例患儿WBC(0.9~22)×109/L,其中<4×109/L者3例(75%),另1例随病情发展也降至正常值以下。Hb 40~110 g/L,其中<90 g/L 2例(50%),<60 g/L 1例(25%),<30 g/L 1例(25%),血小板7~260×109/L,其中<100×109/L 3例(75%)。

    2.2.2  骨髓象  4例均见嗜血细胞(102~312个不等),主要为吞噬红细胞、血小板及碎片,未见幼稚及原始细胞。

    2.2.3  血生化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06~216 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42~286 u/L,乳酸脱氢酶明显升高,为1160~2006 u/L,总蛋白2例正常,2例下降,1例47.4 g/L,1例45.4 g/L。白蛋白29.4 g/L 1例,27.3 g/L 1例,白蛋白18 g/L 1例,27.4 g/L 1例。心肌酶1例异常,LDH 162 u/L,CK-MB 96 u/L。

    2.2.4  血脂  甘油三酯0.32~14 mmol/L。其中1.68 mmol/L 2例(50%)。

    2.2.5  凝血四项  4例中测定PT及APTT 1例升高,3例正常,TT及纤维蛋白酶原均不同程度下降。

    2.2.6  血培养、尿培养  均为阴性。

    2.2.7  部分病毒检测  EB-IgM 2例阳性。而巨细胞病毒、支原体抗体、衣原体抗体、腺病毒抗体及单纯疱疹病毒抗体均阴性。

    2.2.8  肝脾B超  4例均有不同程度肝脾肿大、腹腔淋巴结肿大,1例伴有腹水。

    2.2.9  X线胸片  4例均肺纹理增粗。

    3  讨论

    本组4例患儿均因发热起病,伴有不同程度的肝脾肿大,其中皮肤瘀点3例,与血小板减少有关,故发热、肝脾肿大是此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外周血细胞减少(二系或三系减少),是HPS主要诊断依据之一。本组4例患儿全血细胞均减少,符合诊断标准之一。骨髓象4例均见嗜血细胞(吞噬红细胞、血小板及碎片),未见病态造血,无胶原纤维化,故可除外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及骨髓胶原纤维化等。

    4例患儿均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增高,2例白蛋白、球蛋白减低,1例心肌酶增高,4例凝血功能异常,故HPS可致多脏器功能损害,如肝、心功能,以及凝血机制等。

    4例患儿有2例(50%)EB-IgM阳性,文献报道[1]小儿病例中致病微生物以EB病毒最多,EBV所致的HPS发病率高,临床重病例多,是HPS患儿死亡的高危因素。

    以上4例病例均有HPS的典型表现,但家族中无类似病例,故要建立家族性HPS的诊断则相当困难,因家族性HPS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问不到家族史,给诊断增加了难度。一般认为2岁以前发病多提示家族性HPS,8岁后发病者多考虑感染相关性(IAHS)。2~8岁发病者则要根据临床表现来判断。其次,因本病少见,易导致漏诊和误诊,要注意与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MH)鉴别,两者缺乏明确的诊断标记,骨髓片上很难鉴别,但HPS较MH常见,后者临床呈暴发经过,严重肝功能损害,骨髓组织细胞恶性程度高,特别是肝脾或其他器官发现异常,见组织细胞浸润,则先考虑MH。

    治疗上,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法是化学/免疫治疗,主要采用VP16、皮质激素、环孢A以及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鞘内注射等。采用哪种药物或方案治疗,要根据HPS的病因、年龄,是否为遗传性HPS,感染的病原及症状的轻重。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也有赖于先期进行的化学/免疫治疗控制临床症状,使患儿身体状况达到较稳定的状态。争取时间进行移植前的各种准备。但本组4例患儿均因家长放弃治疗而失去了治疗机会。

    综上所述,HPS是一组病因及发病机制错综复杂而临床表现类似的综合征,病情凶险,病死率高,临床上应早期干预,积极治疗,阻止嗜血现象,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Janka G,Imashuku S,Elinder G,et al.Infection and malig-nancy-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syndromes.Secondary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ematol Oncol Clin North Am,1998,12:435.


作者单位:830002 新疆乌鲁木齐,乌鲁木齐儿童医院儿三科

作者: 王淑红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