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8年第5卷第4期

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社区干预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干预通过对近年来的文献检索,介绍了我国目前儿童心理问题的类型和表现、影响因素、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干预意义,重点对社区干预的目标、服务内容、体系建设以及三级预防模式进行了详细综述。1目前我国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现状目前我国儿童常见心理卫生问题包括:(1)学业问题:此与学习行为有关,如学习障碍、注意缺陷......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儿童;心理卫生;干预

通过对近年来的文献检索,介绍了我国目前儿童心理问题的类型和表现、影响因素、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干预意义,重点对社区干预的目标、服务内容、体系建设以及三级预防模式进行了详细综述。

    1  目前我国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现状

    目前我国儿童常见心理卫生问题包括:(1)学业问题:此与学习行为有关,如学习障碍、注意缺陷多动性障碍、临界智力、冲动、课堂上活动过度或嗜睡等。这类问题多发生在小学阶段,低年级尤其突出。(2)情绪问题:如情绪不稳定、分离焦虑、孤僻抑郁、强迫行为、过分任性或冲动、暴躁易怒、胆小退缩、癔症性发作、学校恐怖等。(3)品行问题:如攻击、偷窃、撒谎、逃学、家庭暴力、离家出走、生活放荡、纵火、破坏财物、结识和加入不良青少年团伙等。这类问题男孩多见,易发展为青少年违法犯罪和形成反社会人格。(4)心身疾病:如神经性厌食、肥胖症、消化性疾病、睡眠障碍、高血压哮喘头痛、腹痛、腹泻等。(5)不良习惯:如习惯性抽动、吮指、咬指甲、摩擦癖、遗尿遗粪、口吃、偏食拒食、刻板动作等。(6)青春期问题:如吸烟、酗酒、过度手淫、少女怀孕、家庭暴力、药物依赖、性传播疾病、出走、违法犯罪、自杀等[1]。

    翟静等[2]研究发现,由于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质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因而制约心理健康,造成心理偏差、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因素也是极其复杂多样的,包括遗传、本体、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

    国内学者发现,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患病率为21.6%~32%,且有上升趋势。就城乡差别来讲,有资料显示,城市和农村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的检出率分别为20.82%和19.80%,城市虽稍高于农村,但无统计学意义。成都市及郊县3~16岁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为14.6%[3],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卫生问题已经较为普遍和突出,应引起相关人士的重视。

    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和生活质量下降,增加学校和家庭负担;青少年品行障碍、违法犯罪等行为等问题危害社会治安,多种反社会行为与心理不健全有关;这些行为问题往往影响家庭的安定和谐以及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学校生活,到处求医增加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传统儿科、儿童保健、精神卫生部门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工作的服务能力和规模有限,远无法满足实际需求。WHO在全球规划中强调,在初级卫生保健和社区层次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健康发展进行大规模行为干预计划,从而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

    2  社区儿童心理卫生工作目标

    (1)运用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根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育规律及其特点,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训练,培养他们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为成年期身心健康奠定良好基础。(2)预防为主,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矫治各种心理卫生问题。(3)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多形式开展心理卫生活动,使家庭、学校和社会(社区)密切配合,利用一切有利因素为儿童青少年创造良好的身心发展环境,减少或消除不良因素,使儿童青少年的发展潜力得到极大地发挥,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3  社区儿童心理卫生服务内容

    (1)通过优生咨询机构,做好围产期保健,对婴幼儿、孕妇实施计划免疫,积极防治及减少有损于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的疾病因素。(2)社区服务人员深入现场,进行宣教,旨在改善家庭和学校环境,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为教师、家长提供心理咨询,早期发现儿童青少年中的心理卫生问题,及时采取干预矫治措施,以获得最佳效果。(3)开展心理行为社区辅导,由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儿科、精神科、社会学等多学科专业人员配合进行,重点进行问题儿童青少年的认知、情绪及行为问题方面的指导矫治。(4)通过健康教育方式开展家长及教师学校,旨在改变不良的教养态度与方式,使家长和教师充分认识到溺爱、放纵、情感忽略、简单粗暴、虐待等都有增加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危险性。要加强法制教育,禁止虐待儿童和歧视缺陷儿童的行为,禁止性别歧视。(5)逐步建立跨学科的防治网,对社区和学校内儿童进行心理卫生普查,早期发现儿童青少年的问题倾向,进行家访和追踪调查,以寻找造成问题的有关心理因素,并予以调整解决。(6)培训学校专职心理指导教师,建立基层社区心理卫生服务队伍。(7)研究儿童青少年个体与群体心理卫生问题,探讨各种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生率、分布规律及流行病学特点,并提出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的措施和方法。(8)研究并揭示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其作用规律。找出主要危险因素,揭示其相互作用规律,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干预[4]。

    4  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社区干预体系

    在社区设立儿童心理卫生问题诊断和咨询室、指导训练室和健康教育室等。服务人员包括儿童保健医生1~2人,训练人员1~6人,专业护士兼治疗师2~4人,社区爱心联络员每个社区1~2人,此外可以定期聘请音乐或舞蹈教师对问题儿童进行团体音乐治疗和韵律训练。构建成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社区干预体系。

    需要说明的是,儿童精神卫生三级预防网络分工协作,沟通协调的工作格局是十分重要的步骤。精神病专科医院作为技术指导权威机构,除了要从临床角度对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的病因、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外,还应研究制定各级防治工作所需的技术工具、方法、人员培训,组织防治系统内的流行病学调查,对防治措施做出评价,进行技术指导,提出防治规划和卫生政策建议。而社区干预主要体现在筛查问题儿童、对教师家长宣教、对问题儿童进行定期回访和指导训练等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从而使社区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工作体系化。

    5  社区干预三级预防模式

    目前国际上一般将心理卫生的预防工作分为三级。因此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保健的内容和实施方法可按三级预防模式来划分。

    5.1  初级预防

    5.1.1  社区宣教  通过传媒、专题讲座、家长或教师学校等方法对社区成员进行有关知识教育,并动员开发社区行政领导部门予重视和支持。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5.1.2  优育优生  利用婚前、孕产期和围产期保健,计划生育教育和常规妇幼保健工作等机会,充实有关优生优育、儿童心理发展与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内容,研究推广适宜技术方法,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生率。

    5.1.3  家长学校  社区内专业服务人员可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形式,进行现阶段儿童少年心理卫生知识教育,以建立科学教育态度和方法,并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让父母学会掌握良好的教育子女的方法,尤其对独生子女既不要百般迁就、娇惯,也不要过于刻板和严厉,要注意培养儿童开朗、活泼、热情向上的性格。家长对有心理问题的儿童不要责骂、歧视、训斥,而要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行为矫治。对过分焦虑的儿童也可去医院心理科诊治。同时为二、三级预防做好思想、认识上的准备。

    5.1.4  专业人员培训  要求专业人员调整和充实有关知识结构,加强儿童心理发展和心理卫生知识、技能的教育训练。建立专业人员培训网。定期请有关专家做专题讲课和系统授课。按不同目标岗位分类别类地进行培训。可以在社区内建立相对固定的专家网络,定期定点的开展专业培训或现场诊断干预。

    5.2  第二级预防  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对象为相应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时间最好在入学和入园时。工作点主要是社区内的学校和幼儿园。条件许可,也可在社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

    5.2.1  建立筛查体系和工作规程  首先对社区专业服务人员以及有关校医,保健医进行测评急速的专门培训,使大样本筛查工作按规范化操作规范进行,必要时也可由专家到现场进行和监督。其次建立社区内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档案或保健记录卡,然后使用国内已标准化的测评工具,对社区内儿童的智力、心理卫生、家庭环境情况、儿童发育状况、一般性资料、其他专项筛查等相关内容进行筛查。最后将筛查结果、处理结果及时记录,并与原始资料分类编排记录,以备查录。

    5.2.2  学校心理卫生教育  因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多与家庭环境,父母自身认知欠缺和缺乏参照对比,有些心理问题早期不易被家长发现,而教师一般易于掌握这方面的技术,通过学生团体的内部比较,易发生问题所在,评价也客观。教师如果缺乏相应知识,可能导致歧视和偏见,容易伤害儿童青少年的自尊心,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心理问题。故教师掌握儿童心理卫生知识显得尤为重要。社区内强化预防网络成员(包括教师)专业服务意识的同时,可以利用学校平台召开教师家长座谈会,讲授儿童心理卫生的知识。

    5.2.3  问题儿童青少年的处理  问题儿童青少年的处理原则:(1)处理越早,问题越容易解决。(2)处理所带来的影响(包括长期后果)应小于问题本身所造成的伤危害,对可疑问题儿童应个别通知家长或班主任教师,要求到上级医疗结构或社区指导专家那里做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不能剥夺患儿接受正常教育的机会,以免出现处理不当引起法律纠纷。

    问题儿童青少年的常规处理方法:(1)成立特殊班级或学校。对儿童不同问题设置不同的训练班级或学校,这样会收效更大。(2)对智力正常而学习有问题的儿童,可安排特设班级采取针对性训练,做到边学习边接受治疗训练。干预措施多为综合性,并有专家临场指导。避免超负荷或强制性训练。(3)对个别问题严重的儿童,应转到专门医疗机构或门诊治疗,属于三级预防问题。

    5.3  第三级预防  治疗疾病、促进健康。需要强调的是,家长是儿童第一监护人,其教养态度、方式以及家庭环境常常是儿童出现行为问题的直接原因,因此治疗教育在很多情况下是对亲子同时进行,家长的配合防治极为重要。在此过程中,社区专业服务人员指导家长改变传统医疗或养育观念,显得尤其重要,旨在让家长修正不正确的认识评价,做到自我行为的主动调整。必要时需开展系统式家庭治疗。

    国内学者研究发现,对学生家长及教师进行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儿童心理卫生档案,在学校进行心理咨询,对存在行为问题的儿童及其家长进行心理干预,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科学的指导,为儿童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从而有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明显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5]。

【参考文献】
  1 苏成安.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及其干预.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116-117.

2 杨楹.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情况的研究进展.山东精神医学,2005,18(4):282-285.

3 单友荷,杨昌芬,余维贞,等.成都市及郊县农村儿童行为问题抽样调查.华西医讯,1989,4(1):10-12.

4 静进.儿童行为问题的社区干预.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0,2:204-207.


作者单位:成都新津,新津县武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作者: 任敏,潘燕云,王霞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