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9年第6卷第6期

自贡市435例小儿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手足口病发病特点及流行病学规律,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做好防治工作。方法对435例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回顾研究分析。结果手足口病好发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易发生集体感染甚至流行。结论自贡市小儿手足口病大部分预后良好,尚无严重并发症,但易发生心肌损伤。...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了解手足口病发病特点及流行病学规律,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做好防治工作。方法 对435例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回顾研究分析。结果 手足口病好发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易发生集体感染甚至流行。本组病例发生心肌损害58例,占13.3%,无重症病例。结论 自贡市小儿手足口病大部分预后良好,尚无严重并发症,但易发生心肌损伤。

【关键词】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

手足口病为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好发于学龄前儿童。临床易发热,手心、足心、口腔及膝部臀部等出现疱疹样皮损为重要表现,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多见。近年来在我国出现流行,现对自贡市近期收治的435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35例患儿中,男200例,女235例;年龄7个月~11岁,平均2.2岁,其中<1岁84例,1~3岁223例,4岁以上128例;病程3~6天,平均4.1天。

  1.2 流行病学 确认同一个幼儿园、班级、村镇、小区有相同患儿并密切接触者152例,一般性接触者66例,近期接触公共场所78例,周围无发病患儿及接触者139例。

  1.3 临床表现 前驱症状:全部患儿发热243例,低热为主(37.4 ℃~37.9 ℃),高热(39 ℃)以上仅18例,无发热者192例;咽痛158例,咳嗽112例,乏力、纳差症状130例,睡眠差、哭闹78例,以上症状大部分患儿有重叠。无明显症状者268例,仅为家属发现手足疱疹即就医。初始症状轻,持续1~2天。皮疹为手足口病突出表现,全部病例均有。口腔皮疹出现在口腔黏膜为小水疱疹,很快破溃为溃疡,周围红晕。手足皮疹多在掌侧米粒至豌豆大小水疱,圆形或者椭圆形,壁厚呈乳白色,内有少量疱疹液,无痛痒。患儿口腔皮疹352例,手足皮疹416例,伴膝部臀部斑丘疹、疱疹199例。58例并有心肌损害,但无重症病例。

  1.4 辅助检查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368例,增高(1.0×109/L)67例;心肌酶谱增高58例;心电图检查异常38例,32例有窦性心动过速,6例Ⅱ、Ⅲ、aVF导联及ST段下移,T波低平。X线胸片双肺纹理增粗64例,提示支气管炎性改变。

  2 结果

  有365例因家属意愿和病情较轻在门诊治疗,口服阿昔洛韦片、利巴韦林颗粒、抗病毒颗粒,维生素C等,血象增高者加用抗生素,同时嘱多饮水、清淡饮食,注意休息与隔离,一般7~10天痊愈。高热、皮疹较多、精神食欲差者70例收住院隔离治疗,予补液,应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抗生素、维生素C等治疗并对症处理,并发心肌损害者予营养心肌等综合治疗。部分较重患儿用丙种球蛋白等治疗。均于1周左右痊愈出院,随访无后遗症。

  3 讨论

  3.1 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菌是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1958年最早发现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1969年肠道病毒71型(EV71)在美国被确认,此后两种病毒感染交叉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今年自贡市流行的病例,19例采集咽试子及大便标本做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EV71阳性4例,考虑发病与病毒EV71感染有关。另外,疾控中心已采集相关标本送省疾控中心进一步检测。

  3.2 流行病学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手足口病,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的命名。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20世纪70年代欧洲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发病的报道,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于东南亚地区流行。我国1981年在上海首次报道本病,此后天津、福建、湖北、广东等省份均有报道。去年和今年在我国多地区出现流行发病。无明显地区性集中特点,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节多见,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粪口传播、接触患儿皮肤黏膜疱疹液感染。学龄前儿童普遍易感,尤其是≤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3.3 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手、足、口、膝、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手、足、臀、膝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峽炎;重症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衰竭等表现。确诊依据是分离出病毒、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病毒IgM、IgG阳性具有临床意义。典型病例诊断无困难,但应与其他出疹性疾病如水痘、荨麻疹、疱疹性口腔炎等鉴别。误诊原因主要是流行性发病早期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1]。

  3.4 并发症及预后 本病经正确治疗后多可痊愈,少部分重型病例可出现脑炎、脑脊髓炎、心肌损害及神经源性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而造成死亡[2]。

  3.5 预防 正确认识本病,加强疫情报告,控制疫情扩散,是预防手足口病在易感人群中爆发的重要措施。疫情流行时,应严格隔离患者,加强宣传教育,减少儿童到公共场所的机会。可通过晨检等查本病流行病学特征[3]。

【参考文献】
    1 邱燕.手足口病的研究及诊断与治疗.中国妇幼保健,2008,23:5233-5234.

  2 唐红平.重症手足口病42例临床分析.新医学,2008,11(39):718-720.

  3 孟祥杰,祝军伟.检查出手足口病91例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分析.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8,20(12):630-631.

  

作者: 刘亿军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