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4期

腹部手术切口皮内缝合580例临床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
摘要:近年来,随着腹部手术及剖宫产率的不断上升及人们思想意识的改变,腹部术后切口也要求美观,为了探讨腹部手术切口的美观方式及最佳愈合情况,我院自1998年2月,应用可吸收性合成缝线对580例腹部手术切口行皮内缝合术,效果满意,报告如下。其中剖宫产手术切口412例,子宫手术切口93例,附件手术切口75例。腹部横切口501例......

点击显示 收起

  近年来,随着腹部手术及剖宫产率的不断上升及人们思想意识的改变,腹部术后切口也要求美观,为了探讨腹部手术切口的美观方式及最佳愈合情况,我院自1998年2月,应用可吸收性合成缝线对580例腹部手术切口行皮内缝合术,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580例,年龄21~48岁,平均34.5岁。其中剖宫产手术切口412例,子宫手术切口93例,附件手术切口75例。腹部横切口501例、腹部纵切口79例;切口缝线均采用0/4号可吸收性合成缝线,自带1根1/2弧度三角圆针(尖为三角,体为圆形)。
   
  1.2 方法 腹直肌前鞘筋膜层常规缝合完毕后,采用0/4号可吸收性合成缝线末端,穿一根圆针,从切口一端开始缝合脂肪层,用线长的1/2不剪断,连续缝合至切口另一端,针距1.3~1.5cm,线头留置皮肤外。缝合过程中,进针点尽量贴近皮内组织,但不穿透皮内,全层缝合、不留死腔,出针点亦需紧贴对侧皮内组织,既有利于止血,关闭死腔,防止皮下脂肪液化坏死,又达到缩小切口、减低切口张力的作用。用剩余1/2带针线,进行皮内缝合,进针点自同侧皮内开始,连续褥式外翻缝合皮内组织至对侧,线头出皮。针距0.5~0.8cm,将缝线拉紧,使皮缘对合平整,两线头打结,3天剪去线结。
    
  2 结果

  580例腹部手术切口皮内缝合均一期愈合,无缝线反应,腹部切口平软、无需拆线,患者免受拆线痛苦。出院1个月后复查,腹部切口无硬结,皮缘对合良好。
    
  3 讨论

  腹部手术切口皮内缝合采用高分子可吸收性缝线,术后对组织无刺激和无炎性反应,切口愈合快且美观,尤其是剖宫产手术横切口,由于手术瘢痕表面平整,易被腹壁皱褶遮盖,除不影响体表美观外,还减少皮外缝线之牵拉;使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有利于产妇休息及母乳喂养,皮内缝合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无需拆线,伤口愈合好且美观;住院时间短,1根缝线缝合2层,给患者减轻了经济负担。因此腹部手术切口皮内缝合是腹部手术切口的最佳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编辑毅 文)

  作者单位:054000邢台河北省复员军人医院

作者: 王翔燕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