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3期

两种镇痛方法用于人工流产术的临床效果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两种镇痛方法在减轻人工流产并发症中的效果。方法将100例人工流产者随机分为异丙酚加芬太尼组(A组)和利多卡因加阿托品组(B组),A组(n=50)2%利多卡因2ml+阿托品0。结果两组均无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B组镇痛效果显著。结论两组均无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不增加术中出血量,镇痛效果......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两种镇痛方法在减轻人工流产并发症中的效果。方法 将100例人工流产者随机分为异丙酚加芬太尼组(A组)和利多卡因加阿托品组(B组),A组(n=50)2%利多卡因2 ml+阿托品0.5 mg宫颈旁阻滞。B组(n=50)静脉推注异丙酚0.8 mg/kg+芬太尼2 μg/kg。结果 两组均无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B组镇痛效果显著。结论 两组均无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不增加术中出血量,镇痛效果满意。

【关键词】  利多卡因;异丙酚;人工流产


     人工流产术是目前广泛应用于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之一。为了解除受术者恐惧心理,减轻术中疼痛,减少人工流产中引起的综合反应。赤峰市传染病防治医院采用两种无痛人工流产术,即宫颈旁阻滞麻醉及静脉推注异丙酚与芬太尼,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2年9月~2004年2月在门诊自愿行人工流产的孕妇100例,年龄17~43岁,平均26岁,孕周6~10周,随机分为异丙酚加芬太尼组(A组)和利多卡因加阿托品组(B组)各50例,两组年龄、孕周、体重、妊娠次数、产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A组:采用宫颈旁阻滞麻醉,常规消毒后于宫颈旁4、10点处的穹隆部,穿刺约1 cm回抽无血后注入2%利多卡因2 ml加阿托品0.5 mg,同时用浸透2%利多卡因的棉签插入宫颈内口,5 min后行人工流产术。B组:术前禁食、禁饮6 h,由肘静脉注射异丙酚0.8 mg/kg加芬太尼2 μg/kg,孕妇意识消失后开始手术,全程由麻醉师监测血压、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

    1.3  观察指标  (1)镇痛效果,显效:患者表情自如,自诉无下腹疼痛及腰酸;有效:诉下腹轻微坠胀痛;无效:下腹坠胀痛明显,伴呻吟、出汗、面色苍白;(2)人工流产综合征:参照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妇产科学》第6版标准[1],表现为心动过缓、心律不齐、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头晕、胸闷、大汗淋漓,重者出现昏厥、抽搐;(3)出血量及子宫收缩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镇痛效果及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1。表1  两组镇痛效果及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情况注:两组比较,P<0.01

    由表1可见两组均无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B组总有效率(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为100%,A组为90%,两组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出血量及子宫收缩情况  两组受术者,宫腔术后较前缩小1~3 cm,术中出血量3~40 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人工流产传统的扩宫方法对宫颈的牵拉疼痛以及对宫壁的刺激,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兴奋,从而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支配宫颈及宫体是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尤以宫颈口的神经分布最丰富,利多卡因加阿托品可有效阻断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的向心传导,从而减轻子宫的痉挛性疼痛,有效预防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并且镇痛总有效率达90%[1]。异丙酚是一种新型短效静脉全身麻醉药,芬太尼是阿片类镇痛药,联合应用具有起效快、效果确实、恢复迅速、平稳,苏醒后无记忆、无明显蓄积现象等优点,联合应用大大提高了人流术的镇痛效果。

    通过对100例无痛人流观察,两组均无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不增加术中出血量,镇痛效果满意,异丙酚加芬太尼组镇痛效果显著。但要求全程有麻醉医师监护,抢救复苏设备完善,对一些扩宫困难的病例,需增加药量,可能增加患者经济负担。而利多卡因加阿托品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性大,费用低,尤其适用于无安全监护条件及麻醉师全程监护条件下的无痛人工流产术。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0.


作者单位:024000 内蒙古赤峰,赤峰市传染病防治医院

作者: 张晓凤,葛冬梅,赵桂芹 2008-5-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