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2008年第5卷第5期

慢性外阴营养不良的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外阴国际外阴病研究会于1975年将通常所称的外阴白斑更名为慢性外阴营养不良。至目前,慢性外阴营养不良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近年来西方学者通过辨氚标记胸腺嘧啶[1]测定认为,患者真皮中存在一种能促使表皮细胞分裂与生长,具有组织特异性的蛋白质激素,仅作用于局部表皮,使结缔组织增生。本文就2006......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外阴

  国际外阴病研究会于1975年将通常所称的“外阴白斑”更名为“慢性外阴营养不良”。至目前,慢性外阴营养不良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近年来西方学者通过辨氚标记胸腺嘧啶[1]测定认为,患者真皮中存在一种能促使表皮细胞分裂与生长,具有组织特异性的蛋白质激素,仅作用于局部表皮,使结缔组织增生。本文就2006年在体检中发现并跟踪调查的10例慢性外阴营养不良的病理类型、治疗、判断预后等方面进行了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在体检中发现有18例疑似外阴白斑患者,到专科医院进一步检查后确诊病例为10例,年龄25~56岁。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表现、体征检查和病理活检确诊。

    1.2.1  临床表现  8例患者其主要症状为外阴奇痒,而且时间较长,短者2~3个月,长者已有几年之久。瘙痒剧烈,无季节或昼夜差异。2例患者瘙痒不太严重,大多在外阴皮肤、黏膜和肛周皮肤。

    1.2.2  体征检查  8例患者病变范围不一,发生在大阴唇、阴唇间沟、阴蒂包皮以及后联合等处,对称分布,病变局部增厚,貌似皮革样隆起,有皱褶或有鳞屑、湿疹样改变,其颜色呈暗红或粉红色,夹杂界限清晰的白色斑块,很少有萎缩或粘连。2例患者病变部位患处变白变薄,表面干燥易皲裂,弹性差,阴蒂萎缩,并与包皮粘连,小阴唇平坦消失。

    1.2.3  病理活检  活检选在皲裂、溃疡、隆起、硬结或粗糙处取材,并选择不同部位多点取材。确认瘙痒明显的8例患者中6例患者为增生型营养不良,2例为混合型营养不良;瘙痒不明显的2例患者为硬化苔藓型营养不良。

    2  治疗和预防

    2.1  治疗  增生型外阴营养不良以止痒为主,用1%氢化可的松软膏止痒,改善局部病变。对硬化型外阴营养不良,给予2%丙酸睾丸酮鱼肝油软膏治疗,每日涂搽3~4次,直至皮肤软化、粘连松解和瘙痒消除为止。混合型,用氢化可的松软膏等治疗。激光对本病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用CO2或氢氦氖激光治疗硬化苔藓型外阴营养不良。中医中药对本病具有标本兼治的效果,可用有祛风止痒、消热解毒、养血活血、化瘀软坚等功效的药物进行治疗。使用时要辨证施治,内外结合。内用药以龙胆泻肝汤加减,外用药简便易行,可用防风、苦参、白鲜皮、黄柏、赤芍、川椒、蛇床子、土茯苓、艾叶、荆芥、蝉蜕等药,效果较为理想。

    2.2  预防  主要是应保持外阴清洁,忌用肥皂、过浓的高猛酸钾粉或其他刺激性药物擦洗,瘙痒严重时不可挠抓。衣着应宽大、舒适,勤洗勤换,以吸水性强、刺激性小的棉织品为宜。在饮食方面,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3  讨论

  慢性外阴营养不良是发生在外阴皮肤黏膜处的白色病变[2],以病变处皮肤增厚、粗糙、萎缩、弹性减退、皮色脱失为特征,常见于大阴唇或小阴唇内侧及阴蒂,严重时可延至阴道、会阴及肛门周围的一种慢性常见妇科疾病。慢性外阴营养不良患者以女性多见,男女患病比例约1∶10,此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幼年期、青春期、更年期和老年期都有报道),但50岁前后的更年期患者居多,幼女患者病因多与遗传有关,临床中注意查询其父母双方家族“外阴白斑病”史。外阴白斑病程长短不一,长者可达数十年。慢性外阴营养不良危害性较大,患者患上此病后往往会感到外阴部奇痒难忍,似有钻心之感,痒为阵发性发作,夜间尤甚,伴烧灼干燥不适,严重影响睡眠。外阴皮肤黏膜变白或淡红相间,表面粗糙不平,并有裂口、溃疡、糜烂或发硬失去弹性,可造成排尿困难。局部皮肤黏膜变薄,也有肿胀水肿的,大小阴唇萎缩甚至消失,使阴道口变狭窄,可造成性生活困难,也可造成分娩困难而行剖腹手术。除局部症状外,还伴有心慌气短、心烦无力、胸闷、饮食减少、失眠多梦、腰酸背痛、性要求淡漠等全身症状。病情严重者,可进一步发展为外阴癌,癌变率高达10%~50%[3]。因此患者应警惕此病的危害性,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

【参考文献】
    1 Hendrickson M,Ross J,Eifel P,et al.Uterine papillary serous carcinoma:a highly malignant form of endometrial adenocarcinoma.Am J Surg Pathol,1983,7:65-66.

2 Van den Eeden SK,Shan J,Bruce C,et al.Ectopic preganancy rate and treatment utilization in a large managed care organization.Obstet Gynecol,2000,100:1020-1021.

3 Lamont RF.Can antibiotics prevent preterm birththe pro and con debate.BJOG,2003,26(Suppl 2):98-92.

(编辑:杨 熠)


作者单位:311217 浙江杭州,杭州市萧山区卫生进修学校妇产科

作者: 黄志芳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