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2008年第5卷第5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两组观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西医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慢性盆腔炎。...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 将58 例患者随机分两组观察,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西医治疗, 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症状消失及好转率均较对照组高, 腹部坠胀疼痛, 腰骶部酸痛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105) ,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105 ) , 观察组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确切, 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疗法; 慢性盆腔炎; 疗效

 慢性盆腔炎是女性内生殖器及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慢性炎性反应,是妇科常见多发病,该病顽固,易反复发作,久治不愈,且影响生育,给患者造成很多困扰。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治疗效果差,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8例均为我院妇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9例,年龄23~65岁,平均(31.50±2.25)岁,病程1~13年,平均(2.45±0.12)年,对照组29例,年龄24~64岁,平均(32.10±2.16)岁,病程1~11年,平均(2.30±0.16)年,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妇产科学》中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1]:(1)腹胀痛,腰骶部酸痛,白带黄稠,量多有异味,月经不调,少数患者可出现尿频尿急症状,也有部分患者可出现腹泻,查体下腹部有明显压痛,阴道有炎性分泌物,子宫及双侧附件压痛或活动受限,粘连固定;(2)病史在1年以上;(3)低热、易感疲劳,周身不适,失眠;(4)劳累、性交后及经期前后症状加重;(5)子宫一侧或双侧可触及条索状物或片状增生,压痛明显;(6)辅助检查、超声提示输卵管增粗或输卵管炎性包块,血常规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或中性粒细胞轻度增高。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指定。痊愈:症状完全消失,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超声检查无异常发现。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妇科检查阳性体征大部分转阴,超声提示包块缩小或积液减少2/3以上。有效:症状明显减轻,妇科检查阳性体征好转,超声提示包块缩小或积液减少1/3以上。无效:症状稍有缓解或无变化,甚至加重,体征无明显改善。

    1.4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以生理盐水250 ml加青霉素800万u(青霉素皮试阳性反应,则用先锋6号),加甲硝唑200 ml静脉点滴,均1次/d,观察组在其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方剂为:丹皮、赤芍各15 g,川芎、元胡、桂皮、怀膝各12 g,红花9 g,桃仁10 g,当归20 g。腹痛明显者加用蒲黄12 g,三棱、莪术各10 g。脓性白带加红藤、败酱草各30 g。有积液者加土茯苓、泽兰各12 g。有包块者加土鳖虫10 g,鳖甲15 g,7天为1个疗程,一般2~3个疗程,临床用药时在此基础上随症加减,水煎服,1剂3煎,第一、二煎早晚服,第三煎晚上加水坐浴20 min/次,同时将药渣装入缝制的布袋热敷于腹部。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2.0进行t检验,χ2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见表2。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本组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出现,血常规、肝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均正常。 表1  两组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 注:两组比较,P<0.05表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注:两组比较,P<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盆腔炎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病程迁延所致,但部分病例也无急性盆腔炎病史,慢性盆腔炎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痛苦,且为不孕、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盆腔炎多为混合感染,单纯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差,加之病程长,疗效均不满意,该病多为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青霉素和甲硝唑等是临床首选药,价格便宜,但疗效一般。中医理论认为慢性盆腔炎多见于中医“痛经”、“带下”、“不孕”等病中,其病因多见于流产、产后感染、月经不洁、经期同房、手术、带环等,中医认为其病理为流产后损伤腔宫脉络或术后体虚,正气不足,或月经不洁,邪气太盛,湿热寒乘机侵袭,气血阻滞,运行失常,肝失疏泄,冲任失调导致痰湿停积,瘀血存留,故治疗上应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本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症状消失及好转率均较单纯西医治疗效果好,其中在腹部坠胀疼痛、腰骶部酸痛方面差异显著,并能明显地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其机制为本方中赤芍、桃仁、红花、丹皮祛瘀止痛,清热凉血逐瘀,当归补血活血,理血中之气,元胡能行气活血,怀膝祛瘀利湿,引血下行,佐以桂皮温经行气之品,以除寒瘀、寒热并用,相得益彰。且现代医学证明,活血化瘀药物具有改善微循环,抗感染,促进增生性病变转化吸收的作用,能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活动,抗菌消炎,消肿止痛,抗增殖,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和合成胶原,使增生性病变组织软化或吸收,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而有利于受损组织内膜的修复,再生和闭塞管腔的再通作用,观察组未见明显治疗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03.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3.

(编辑:乔 雨)


作者单位:625302 四川汉源,汉源县中医院妇产科

作者: 张育琼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