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2010年第7卷第2期

计划生育手术致子宫穿孔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宫腔操作手术时导致子宫穿孔的原因、处理及预防。方法对我院4例医源性子宫穿孔患者做临床分析。结果4例子宫穿孔患者中,人工流产术致子宫穿孔1例,取环1例,上环1例,宫内节育器致慢性穿孔1例。结论针对穿孔发生的常见原因,积极预防,做好术前检查,规范操作,减少穿孔的发生率。...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宫腔操作手术时导致子宫穿孔的原因、处理及预防。方法 对我院4例医源性子宫穿孔患者做临床分析。结果 4例子宫穿孔患者中,人工流产术致子宫穿孔1例,取环1例,上环1例,宫内节育器致慢性穿孔1例。结论 针对穿孔发生的常见原因,积极预防,做好术前检查,规范操作,减少穿孔的发生率。

【关键词】  计划生育;子宫穿孔

人工流产、取环、放环等计划生育手术,由于并非直视下进行,加之患者的个体差异,如子宫位置、大小、质地、瘢痕子宫及是否有感染等,操作稍有不慎,即可引起子宫穿孔。子宫穿孔是指在行宫腔手术时发生的宫腔与腹腔直接相通的穿通伤,属妇科急症之一。子宫穿孔是宫腔操作较严重并发症,如果穿孔后再伴有盆腔或腹腔脏器损伤、出血、感染等,则后果更为严重,甚至可危及生命。现就我院子宫穿孔的病例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08年5月-2009年7月共做人工流产400例,致子宫穿孔4 例,子宫穿孔发生率为1%。

  1.2 病例情况 4例子宫穿孔患者的年龄为27~37岁,孕产次2~4次,人工流产术致子宫穿孔1例,取环和上环致子宫穿孔各1例,宫内节育器致慢性穿孔1例。

  1.3 穿孔原因 人工流产术中发生子宫穿孔1例,由于子宫位置触诊不清,导致吸管损伤致穿孔;宫内节育器致慢性穿孔1例,由于该患者产次多达4次,产后子宫收缩差,置环2年后做输卵管结扎时发现盆腔有环;取环和上环均因操作不当致子宫穿孔。

  1.4 诊断 1例为取环钩致穿孔,剖腹探查时发现肠系膜血肿;宫内节育器致慢性穿孔1例是做输卵管结扎时发现盆腔有环取出;其余2例均有明显的内出血者,行剖腹探查术。4例子宫穿孔中发生于子宫前壁2例,后壁1例,宫角部1例,

  1.5 治疗情况 本病例3例进行剖腹探查术,主要为穿孔面积大、出血多,同时伴有周围脏器损伤。置宫内节育器致子宫穿孔1例,可能当时穿孔较小,患者症状轻,无异常情况发生,2年后做输卵管结扎时发现盆腹腔有环。

  2 讨论

  凡需要宫腔操作的手术,均有引起子宫穿孔的风险,因此,预防是其主要关键。子宫穿孔后治疗方法有保守和手术治疗两种。保守治疗需在明确穿孔较小,又无内脏损伤及无内出血征象。方法主要为卧床休息,静脉滴注缩宫素,同时预防感染及止血治疗等。手术治疗的处理,取决于穿孔的部位、大小、是否有内出血及内脏损伤等。

  不同医院子宫穿孔的发生率不同。据报道,国内发生率0.05%~0.88%,国外发生0.09%~0.2%[1],我院为1.0%。计划生育手术虽是小手术,但其为非直视性操作,如果术者对各种高危因素缺乏认识和重视,或手术经验不足,就易发生子宫穿孔。我院正是由于施术者在术前未能准确查清子宫位置、操作时器械进入宫腔的方向和深度与子宫屈曲度不一致是造成子宫穿孔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另外,我院处于少数民族地区,多数妇女有多次妊娠史,产后子宫复旧差等因素,也是造成子宫穿孔的因素之一。因此,严格掌握手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重视高危因素,加强对从事计划生育手术医师的培训,尤其是对基层医院相关医师的培训,增强责任感,熟练手术操作,严格遵守手术操作常规,是我院减少子宫穿孔发生率的关键。术者术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的情况,如胎次、以往有无宫腔手术、剖宫产或其他涉及子宫的手术史、月经情况以及是否哺乳。妇科检查要仔细检查子宫大小、位置,了解颈管情况、子宫位置,如果子宫过度倾屈,应牵引宫颈前唇或后唇,以矫正子宫位置及宫腔方向。有学者认为,对有子宫畸形、瘢痕子宫、哺乳期妊娠等高危因素者终止妊娠,应尽量采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进行药物流产,可防止子宫穿孔[2],我院已采取此方法,以减少子宫穿孔的发生率。

  总之,为了避免子宫穿孔的发生,要增强责任心,严格按照原则操作,减轻子宫穿孔给病人带来的痛苦。

【参考文献】
   1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31-132.

  2 Avereh OM, Colan A, Weinraub Z,et al.Mifepristone (RU 486) a 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a prostaglandin analogue for termination of early pregrtaneg: a review.Fertil Steri, 1991, 56 (3): 385.

作者: 韩玉芳1,李 红2,马卫红3 2011-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