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4年第1卷第5期

上肢静脉采血后淤血的护理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静脉采血是门诊抽血室的主要工作,上肢静脉为首选部位。由于护理人员操作不当,引起患者局部皮下淤血时有发生,轻者造成患者精神紧张,重者给患者造成痛苦,甚至引起护患矛盾与纠纷。1常见引起皮下淤血的原因(1)脂肪较多的患者难以寻找血管,穿刺成功率低。(2)年老患者,血管脆性大。...

点击显示 收起

  静脉采血是门诊抽血室的主要工作,上肢静脉为首选部位。由于护理人员操作不当,引起患者局部皮下淤血时有发生,轻者造成患者精神紧张,重者给患者造成痛苦,甚至引起护患矛盾与纠纷。我们分析了如下原因及对策。
    
  1 常见引起皮下淤血的原因
    
  (1)脂肪较多的患者难以寻找血管,穿刺成功率低;(2)年老患者,血管脆性大;(3)反复在一个部位穿刺,操作穿刺时间长,针头粗;(4)拔针方法不当;(5)没有向患者交待压迫止血的方法;(6)有血液系统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尿毒症、肝肾移植术后的患者。
    
  2 相应对策
    
  2.1 穿刺技术原因造成局部淤血
   
  2.1.1 拟订学习、训练计划,统一规范操作程序 分小组进行学习训练,训练前后分别进行理论知识及操作的考核,并记录百针穿刺的训练结果,提高静脉穿刺的能力。对学员及新护士放手不放眼,以老带新。实验发现,当止血带压力在80~120mmHg时,肢体远端的静脉充盈度达到最佳状态。但临床静脉穿刺时,不可能使用带有压力表的止血带来绷扎肢体,而常用胶管止血带。为了使胶管止血带的压力达到在80~120mmHg范围内,通过多次的绷扎止血带练习,达到适用于穿刺静脉的充盈,确使在应用于患者后达到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对周围静脉显露不明显、血管痉挛穿刺困难患者,局部热敷或轻轻拍打能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血管扩张,静脉充盈暴露。尤其是循环差,静脉塌陷,难以穿刺的患者,配合热敷,有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室内温度在18℃~20℃、湿度在50%~60%,可使患者感到轻松、舒适、安宁、减少消耗、出汗少等有利于配合护士操作。
   
  2.1.2 进针手法和角度应得当 针头与皮肤成30°~45°角,针头斜面向上,用手腕力刺破皮肤。当针头行于皮下时,角度逐渐变小,刺入血管时,角度改为10°~15°角,进入血管内沿血管方向,使针身与血管平行向前推进。整个穿刺过程采用先快后慢两次入针,刺入皮肤快,刺入血管相对要慢、要准。穿刺力度与进针角度控制自如,减少对组织的损伤,可达到减轻疼痛及对组织的损伤而引起的淤血。
   
  2.1.3 拔针方法应得当 先用一只手取干棉球轻轻放在针头的上方按静脉血管方向盖住针眼,另一只手拿住针柄,快速将针头拔出,随即拿干棉球用力按压针眼。这种先拔针再按压针眼的方法,使针头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退出血管,减轻甚至去除了针刃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损伤,按压沿血管方向,将皮肤针眼与血管壁针眼同时按压,不会造成血液流出现象。
   
  2.2 反复静脉穿刺易造成局部淤血 由于技术操作或患者血管难寻找,行局部多次皮下穿刺者或长期反复做静脉穿刺的患者易出现静脉炎、局部皮下淤血,可用湿毛巾热敷局部或酒精湿敷,以减轻疼痛,促使局部皮下淤血消散,有利于下次静脉穿刺成功。静脉穿刺后穿刺部位皮下淤血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其影响因素较多,有患者及疾病本身原因,也有护士操作不当和其它一些因素。抽血室护理人员应采取预防措施,刻苦训练,领会操作要点,不断提高一针穿刺的成功率。
   
  2.3 拔针后止血因素不当易造成局部淤血
   
  2.3.1 拔针按压的部位要准确 准确的按压部位是针眼处,不能局部揉搓。
   
  2.3.2 拔针后按压时间适当 拔针后按压血管4min左右较为合适。按压时间过长,多数患者难以坚持,过短则皮下淤血发生率高。如有出血倾向、恶液质患者,由于血液成分改变,血管脆性大,血液凝固功能差,拔针后应固定按压5~10min,以减少局部皮下出血机会。

  (编辑陆 华)

  作者单位:100039北京武警总医院门诊部

作者: 刘红丽 马红珊 倪美兰 林美雄 杨娜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