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5期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观察及护理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总结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护理体会。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2例,符合条件者为观察组,未用低分子肝素者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不稳定型心绞痛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一般治疗,观察组除一般治疗外,还用低分子肝素0。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密切观察用药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可降低心绞痛的复发......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总结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护理体会。 方法  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2例,符合条件者为观察组,未用低分子肝素者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不稳定型心绞痛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一般治疗,观察组除一般治疗外,还用低分子肝素0.4ml腹壁外侧左右交替皮下注射,每12h注射1次,连用7~10天。 结果  对照组与观察组效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日比对照明显缩短(P<0.05)。 结论  应用低分子肝素,密切观察用药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可降低心绞痛的复发,减少患者医疗费用,缩短住院日,改善生活质量,且安全可靠。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 不稳定型心绞痛 观察护理
     
  低分子肝素具有快速和持续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并能改善血流动力学,生物利用度高,且出血并发症少,使用方便安全可靠,已被国内外公认 [1] 。我院2003年1月~2004年12月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11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观察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2例均系住院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心肌酶结果均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48~72岁,平均(61.36±6.89)岁;对照组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47~71岁,平均(61.84±6.63)岁,两组年龄、临床表现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 两组均按不稳定型心绞痛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予一般治疗,包括应用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扩张冠脉、营养心肌、口服肠溶阿司匹林、应用氧气吸入等。观察组除一般治疗外,予低分子肝素0.4ml腹壁外侧左右交替皮下注射,每12h注射1次,连用7~10天。
   
  1.3 疗效判定 [2]  (1)显效:24h内胸痛发作消失,下移的ST段恢复≥50%或倒置的T波恢复直立,双向和伪改善的T波再度倒置或双向,硝酸甘油消耗量减少80%以上。(2)有效:胸痛发作频率明显减少,心电图改变同显效,硝酸甘油消耗量减少50%~80%。(3)无效:胸痛频繁发作,心电图无变化,硝酸甘油消耗量减少<5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 2 检验或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及住院时间比较 见表1、表2。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略)

  注:χ 2 =4.7,P<0.05
    
  表2 两组平均住院天数比较 (略)

  注:t值为2.61,P<0.05
   
  2.2 不良反应 本组全部病例均耐受治疗,仅有2例出现皮肤瘀斑,复查血小板无异常后,适当增加按压皮肤时间后消失,余无不良反应,亦无其他并发症。

  3 观察及护理
    
  3.1 心理护理 使用低分子肝素前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低分子肝素治疗的必要性及用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解除患者对腹壁皮下注射的焦虑和担心,充分调动患者治疗的积极性。
   
  3.2 相关检查 使用低分子肝素前后都应检查患者的血凝4项、血气分析、心电图,了解使用低分子肝素前后的凝血酶时间及血小板计数等。
   
  3.3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 通常的注射部位是腹壁前外侧,左右交替,应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消毒注射部位,针头应垂直进入左手拇指和示指捏起的皮肤皱褶,根据患者胖瘦进针1cm,直至注射完成。适当增加压迫时间可有效降低皮下出血的发生率,一般局部穿刺点轻轻按压1~3min,但不能用棉签增加压迫力度压迫注射部位,以免血管壁破裂出血 [3~5] 。
   
  3.4 用药观察 用药过程中应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无改善,胸痛有无改善,心电图变化等情况。
   
  3.5 不良反应 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后严重不良反应为出血,用药期间严密观察有无出血症状,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穿刺局部皮肤有无出血,有无瘀斑、硬结、紫癜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4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由于冠状动脉远端毛细血管微栓塞,突然引起心肌缺血,常诱发严重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6]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使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示心肌缺血明显改善,能迅速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症状,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出血等不良反应轻,安全可靠 [7] 。本组病例仅有2例出现皮肤瘀斑,复查血小板无异常后,适当增加压迫时间后消失,余无不良反应,亦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应用低分子肝素对于降低心绞痛复发及死亡的发生率具有一定意义,常规剂量无需实验室监测,疗效可靠、方便、安全 [2,8] 。本组病例中,笔者除了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外,还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应用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扩张冠脉、营养心肌、口服肠溶阿司匹林、应用氧气吸入等,并密切观察用药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使治疗和护理措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取得较好的疗效。本研究表1显示,两组治疗效果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提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尽管低分子肝素费用较高,而皮下注射和住院时间缩短已抵消了这方面不利影响 [9] 。本研究表2显示,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缩短,笔者认为在基层医院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大一.不稳定心绞痛、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不同抗栓疗法的对比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1):18-21.
   
  2 黄萍好.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20例.广东医学,2000,5(21):426.
   
  3 马惜珍.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1999,12(12):575.
   
  4 许秀丽,朱秀勤,邢攸红,等.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局部压迫时间与皮下出血关系的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3,1(1):7.
    
  5 张素巧,刘素平,赵丽霞.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局部压迫与否对出血的影响.护理学杂志,2004,9(17):9.
   
  6 王春祥,崔连群.心血管疾病现代治疗.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
   
  7 何建平,伍蓓影.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人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广东医学,2002,5(23):539.
   
  8 孙博楠,刘家林,米占山,等.急性心肌梗塞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联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对凝血和纤溶参数的影响.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3,11(79):13069.
   
  9 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2003———新进展与临床案例.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32-433.
   
  (编辑海 鹰)

  作者单位:514200广东省大埔县人民医院 

作者: 刘小梅 罗浩涛 饶娟 蓝海妮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