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7期

两种不同的静脉穿刺技术对肿瘤化疗患者影响的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肿瘤化疗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化疗药物对肿瘤患者血管的刺激性。方法将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和常规组各80例。常规组即按照传统的头皮针浅静脉穿刺技术进行化疗,PICC组是一种经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进行化疗。结果P......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肿瘤化疗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化疗药物对肿瘤患者血管的刺激性。 方法  将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和常规组各80例。常规组即按照传统的头皮针浅静脉穿刺技术进行化疗,PICC组是一种经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进行化疗。 结果  PICC组患者发生静脉炎的仅2例(2.5%),无一例药物外漏;常规组患者发生静脉炎13例(16.3%),药物外漏者11例(13.8%)。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5)。 结论  PICC在肿瘤化疗中具有安全、可靠性。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深静脉穿刺置管术 化疗药物 静脉炎
     
  肿瘤患者需经过反复多次大剂量长期化疗,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及局部组织的腐蚀和其他的化疗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也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我院通过应用深静脉穿刺置管化疗大大的减少了化疗药物对肿瘤患者血管的损伤,也降低了化疗的其他不良反应,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4年1~10月我院肿瘤化疗成人病例160例随机分为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组和常规组两组。常规组80例,男49例,女31例,平均年龄47岁;PICC组80例,男34例,女46例,平均年龄49岁。其病种情况见表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化疗患者病种分析 (略)
   
  注:两组患者病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1.2.1 PICC组 选择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3Fr~4Fr规格PICC包。选择进行穿刺的静脉首选右上肢贵要静脉,因其粗、直且静脉瓣少,可防止PICC异位;如显露不佳或穿刺失败,再选同侧头静脉,头静脉前粗后细,且高低起伏大部分在锁骨下方汇入腋静脉,进入腋静脉处有较大角度及血管分布,易导致PICC异位 [1] ,可在X线下进行,当导管到达肩部时,嘱患者头转向穿刺侧手臂,下颌靠近肩部,以便导管顺利进入上腔静脉 [2] ,以防异位。临床上还发现,左上肢置管普遍较右上肢置管困难,可能是因左上肢到达上腔静脉距离较右上肢长。穿刺前测量出导管应置入的长度(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同侧胸锁关节垂直向下至第3肋间隙),穿刺时进针角度约20°,在血管上方直刺血管,见回血降低角度再进少许,压迫导管尖端上方1cm处之血管,退出针芯送导管至预计长度,导管外翼夹住导管紧贴皮肤,用透明贴膜覆盖固定。常规拍摄X线片,确定部位,建立观察登记表。

  1.2.2 常规组 普通头皮钢针常规浅静脉穿刺化疗。

  2 结果

  见表2。
    
  表2 化疗患者应用PICC及常规静脉穿刺并发静脉炎的观察(略)

  注:χ 2 =10.3,P<0.005,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由表2可知,PICC组除两例因导管移位致静脉炎外,其他无静脉炎和药物外漏现象,PICC组明显优于常规组。

  3 讨论
    
  经临床应用发现:只要选择合适的PICC导管,导管尖端的位置放置正确,导管在体外部分固定牢固,维护方法正确,则不易引起静脉炎 [3] 。
   
  应用PICC需防止导管堵塞,据报道,导管堵塞是PICC并发症中发生率最高的,可达21.3% [4]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要详细向患者交代注意事项,防止导管扭曲、打折;不宜经导管输血、抽血;尽量应用输液泵输注,防止血液倒流;正确冲管封管,采用脉冲式冲管方法和正压封管方法。
   
  有资料报道: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在0~7.1%之间 [5~7] ,但临床上可采取综合预防措施:严格无菌操作、合适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合适的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如:火 棉胶敷料)、应用低剂量抗凝剂和溶栓剂预防血栓的形成等,将感染发生率降至最低。应用PICC还可减轻患者恶心、呕吐的现象及白细胞下降的程度,因为药物由上腔静脉直接进入心脏,减短了在静脉中停留的时间,直接进行血液循环而代谢排泄,减少了对外周静脉血管的刺激,使副作用得以降低。
   
  PICC留置时间长,可留4周或1年以上,对于移位的导管或不能到位的导管,也可作为中等长度的导管使用2周或更长时间 [8] 。
   
  尽管PICC导管仍存在一些问题与并发症,但相对于外周浅静脉来说,其发生并发症几率低,且减少了穿刺的次数 [9] ,为化疗患者减轻了痛苦,保护了血管,也为护理工作降低了难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Tamburro RF,Conner DT,Proctor KE,et al.The effect of a mediastinal mass on the initial positioning of a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J Infus Nurs,2003,26(2):92-96.
   
  2 Rastogi S,Bhutada A,Sahni R,et al.Spontaneous correction of the mal-positioned percutaneous central venous line in infants.Pediatr Radiol,1998,28(9):694-696.
   
  3 Mazzola JR,Schott-Baer D,Addy L.Clinic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hlebitis after insertion of a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J Intraven Nurs,1999,22(1):36-42.
   
  4 王秀容,蒋朱明,马恩陵.640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回顾.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2,10(2):133-134.
   
  5 黎玉国,蒋朱明.肠外营养新途径(PICC技术).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2,8(3):181-183.
   
  6 Allen AW,Megargell JL,Brown DB,et al.Venous thrombosis associated with the placement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J Vasc In-terv Radiol,2000,11(10):1309-1314.
   
  7 Polderman KH,Girbes ARJ.Central venous catheter use:part2:infec-tious complications.Intensive Care Med,2002,28:18-28.
   
  8 Janes M,Kalyn A,Pinelli J,et al.A ramdomized trial comparing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and peripheral intravenous catheters in infants with very low birth weight.J Pediatr Surg,2000,35(7):1040-1044.
   
  9 Michele L,Walter J,Herholzer Jr,et al.Guideline for prevention of in-travascular device-related infection.Am J Infect Control,1996,24(4):262-293.

  (编辑建 伟)

  作者单位:410013长沙湖南省肿瘤医院

作者: 谷红辉 周硕艳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