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14期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改进及效果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改进。方法对14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皮下注射法,试验组采取新的注射方法。结果观察中发现试验组患者注射部位疼痛减轻,青紫淤斑、肿胀大大减少,减少了患者痛苦。结论从注射部位、注射方式、排气方法、按压时间加以改进,大大降低了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局部......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改进。方法  对14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皮下注射法,试验组采取新的注射方法。结果  观察中发现试验组患者注射部位疼痛减轻,青紫淤斑、肿胀大大减少,减少了患者痛苦。结论  从注射部位、注射方式、排气方法、按压时间加以改进,大大降低了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局部不良反应,增加了患者对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整个疗程的耐受性。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改进;观察

  低分子肝素(海普宁、速避凝)注射液具有抗凝血酶Ⅲ依赖性抗Xa活性,可抑制体内外血栓和动静脉血栓形成,在心血管内科常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AMI)及预防血栓形成如不稳定型心绞痛(UA),一般疗程5~10天。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笔者发现按照《基础护理学》皮下注射法常规操作,患者常出现注射部位疼痛、青紫、淤斑、肿胀甚至小血肿硬结,患者对这种注射产生畏惧、抵抗心理,不愿配合。为减轻患者痛苦,针对低分子肝素这一抗凝特性,我院从注射部位、排气方法、注射方式、拔针后按压时间进行了改进、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4年5月~2005年6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AMI、UA接受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共患者140例,男82例,女58例,平均年龄63岁。采取随机分组,对照组和试验组均为70例。注射前常规采血查PT、APTT、INR、FBI均在正常范围,低分子肝素为一次性预灌针剂。

  2  方法

  采用两组间对照。对照组按《基础护理学》皮下注射法操作:选择上臂三角肌下缘作为注射部位,常规消毒上臂三角肌下缘,按下一次性预灌剂护套,针头向上排尽空气,左手绷紧注射部位皮肤,右手持注射器以示指固定针栓,使针头与皮肤呈30°~40°,迅速将针梗的2/3刺入皮下,固定针栓,左手回抽活塞无回血,推注药液,注射完毕用干棉签轻压针眼处迅速拔针。试验组选择腹壁前外侧为注射部位,常规消毒距脐中5cm处腹壁前外侧(左右侧腹壁均可)皮肤,将针剂倒转向下,用手指弹敲针管,将针管内的气泡弹至药液上方,拔掉护套。左手捏起注射部位皮肤皱褶,右手拿针剂将针尖垂直完全刺入捏起的皱褶中,右手示指和中指固定针栓,拇指推注药液,药液推完(药液上方的小气泡不能推入)左手才能松开皮肤皱褶,然后用干棉签压迫针眼处3min以上,以3~5min为佳。

  3  结果

  对两组注射方法疗程结束后注射部位疼痛、青紫、淤斑、肿胀、血肿硬结进行观察比较。

  表1  两组注射治疗疗程结束后比较观察  (略)

  4  讨论

  低分子肝素为临床常用的一种抗凝剂,皮下注射时生物利用度接近98%。注射后药液影响皮下被针尖刺破的毛细血管的凝血机制,延长凝血时间,造成注射局部青紫、疼痛,增加患者痛苦。腹壁前外侧皮下肌层较少,药液吸收利用较上臂三角肌皮下快,上臂三角肌皮下注射角度掌握不好(>40°)时,特别是消瘦患者,药液易注入肌肉中。而捏起腹壁皮肤皱褶注射则不会注入腹肌,针头垂直刺入比斜角刺入可避免更多的毛细血管被刺破。延长按压时间(>3min)使针眼处压迫止血,避免皮下毛细血管破裂出血造成淤斑、小血肿硬结,在整个疗程中,左右腹壁前外侧交替使用,达到有限的注射部位吸收最大药量,保证注射剂量准确,达到治疗效果,减少了局部不良反应,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增加了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1]。

  【参考文献】

  1  金丽,魏秀凤,戈桂贞.低分子肝素排气方法的改进.现代护理,2005,11(8):646.

  (编辑:晓  青)

  作者单位: 415300 湖北石门,石门县人民医院

 

 

作者: 贺玉兰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