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19期

健康教育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不良行为的影响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矫正康复期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不良行为的效果。方法应用健康教育开展有计划、有步骤的集体宣教,对不良行为进行矫正。结果通过6个月的宣教与矫正,NOSIE测试、干预前后对照,患者的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激惹因子差异具有显著性(P<0。结论大部分患者经过宣教与矫正在迟缓、抑郁......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矫正康复期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不良行为的效果。方法  应用健康教育开展有计划、有步骤的集体宣教,对不良行为进行矫正。结果  通过6个月的宣教与矫正,NOSIE测试、干预前后对照,患者的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激惹因子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迟缓、抑郁因子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大部分患者经过宣教与矫正在迟缓、抑郁方面有很大改善,但对部分患者不明显。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护理干预;影响

    精神康复系使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或精神残疾者通过药物维持治疗、家庭干预、环境支持和功能恢复、技能训练,摆脱依赖性,达到提高生活质量和重返社会的目的[1]。健康教育不同于日常一般的信息交流,它是一种护患双方的活动,它要求所传递的信息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适用性[2]。本文通过对我院精神病房30例患者进行集体宣教6个月后,使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2]NOSIE进行前后对照研究,分析对不良靶行为的改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依据CCMD-3诊断标准,选择患有精神分裂症,病情稳定,病程2年以上,临床资料:均为男性,30例,年龄26~63岁,平均(47±7)岁,病程3~35年,平均19.1年,住院时间1~34年,平均13.2年。

    1.2  方法  通过护士观察与分析,评估、归纳出习惯性不良靶行为:自身不整洁,生活懒散;拒绝做日常事务,做事主动性差,依赖性强;进食狼藉;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与其他人交往攀谈少,独处少语,不主动与工作人员交流;易激惹,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1.3  根据以上不良靶行为制定健康宣教、护理干预计划  (1)集体健康宣教每周1次,3周为同一内容,第1周为患者讲解相关知识、调动积极性,第2周由护士提醒、督促进行,第3周在宣教时总结、反馈、评价,给予正负强化。(2)讲课知识内容:良好生活习惯,包括晨起叠被、整理床单位用物、洗脸、洗脚、刷牙、主动服药、正确进餐、保持卫生、午睡后按规定时间起床。讲解如何养成与提高生活与社会适应能力,参加工娱疗的重要性,增强其主动性,组织集体读书、看报、听音乐、唱卡拉OK,增加其信息的摄入,鼓励交流情感,增强生活情趣,讲解如何有效控制情绪,与人交往大度、谦恭。(3)督促执行阶段:①生活习惯方面:首先护士、病友给予做示范后练习,使患者学会正确的刷牙、洗漱、床铺整理、良好进餐习惯、如何保持服装整洁等。然后组成患者自助小组,每日检查入组患者服装是否整洁、日常生活自理是否完成,护士给予记录。②生活与社会交往能力方面:每周工休座谈会鼓励每1名入组患者发言提高其表达能力,定期举办联欢会每人出节目发放小奖品提高生活兴趣。处理矛盾、摩擦方面,设置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大家讨论、总结,每人学习文明用语:对不起、谢谢、没关系。患者之间矛盾处理不了,主动找护士解决,不骂人、不打架。(4)总结反馈评价阶段:制定量表,统计2周日常生活自理完成情况,工娱疗出勤情况,与病友争吵、打架次数,对做的好的给予表扬,发放物品,正强化。做得不好的给予批评负强化。(5)以上3项内容3周为同一内容,循环反复进行。

    2  结果

    2.1  宣教与矫正结果  通过6个月的宣教与矫正,入组患者习得性不良靶行为护理干预前后对照,见表1。

    表1  入组患者习得性不良靶行为护理干预(略)

    2.2  NOSIE测试  患者的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激惹因子,差异有显著性(P<0.05),迟缓、抑郁因子,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说明患者经过宣教与矫正在迟缓抑郁方面有很大改善。见表2。

    表2  NOSIE测试结果分析  (略)

    3  讨论

    行为矫正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治疗结果提示,此方法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药物治疗,与其他研究结果相一致。它能改善患者与外界环境的接触,保持原有的生活工作技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减缓精神衰退。临床实践亦已证实,单纯药物治疗对患者的社会功能改善是有限的,综合治疗使患者社会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大大降低了精神致残率[3]。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阳性精神症状虽明显缓解,但因常年住院与家庭、社会生活隔绝,在院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被照料的生活,往往造成孤僻、退缩、懒散、生活能力低下、自控能力低、生活社会能力受损等习惯性改变,护士在患者精神症状明显缓解后应把患者的生活与社会能力康复作为重点[4]。笔者通过肤浅尝试体会到:护士通过有计划地进行集体宣教,结合行为矫正、心理护理、技能训练等护理干预,对部分患者提高生活能力,建立良好住院生活习惯有较好作用,能够在最大限度提高其住院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作用。但难点在于患者的自我保持,有待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彦方.CCMD-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与护理.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35.

    2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16.

    3  谷向东,吕秋霖.实用慢性精神分裂症的行为矫正疗法.四川精神卫生,1996,9(3):187.

    4  靳新霞,孟宪伟.护理人员如何做好康复期精神病人的健康教育.山东精神医学,2002,15(1):49.

     (编辑:周  蕊)

    作者单位: 102406 北京,北京安康医院

作者: 王 健 韩宝东 2006-8-3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