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24期

口腔门诊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对医院感染认识的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问题越来越被国内外同行所重视。口腔科与一般科室不同,患者多,流量大以及诊疗工作的特殊性,口腔科的操作基本上都在患者口腔内进行,医护人员的手与患者的血液、唾液、口腔黏膜接触频繁,加上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仍需加强,这些都可使医院内感染......

点击显示 收起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对医院感染认识的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问题越来越被国内外同行所重视。口腔科与一般科室不同,患者多,流量大以及诊疗工作的特殊性,口腔科的操作基本上都在患者口腔内进行,医护人员的手与患者的血液、唾液、口腔黏膜接触频繁,加上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仍需加强,这些都可使医院内感染的几率明显增加。另外,口腔科医护人员在工作中经常接触一些有毒物质,加上口腔科特殊器械的使用,会危害医护人员的健康。因此,口腔科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显得尤为重要。做好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不仅可以避免自身遭受疾病的侵袭,同时保障了患者的就医安全。

  1  口腔门诊潜在的职业危险

  1.1  感染危险  据统计我国约有10%~12%的人为乙肝表面抗原的携带者[1],近年来艾滋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也呈倍增趋势。口腔门诊就诊的患者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患者多,流量大以及诊疗工作的特殊性,这些都容易造成医护人员的医院交叉感染。引起医护人员感染的病原体很多,但目前最引人注目的还是病毒感染,尤其是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以及疱疹病毒。有研究报道[2],乙肝患者的唾液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达50%,而诊室物体表面检出乙肝表面抗原的阳性率达6.3%~22.2%。口腔门诊医护人员由于职业的特点,在特定的环境中工作,手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血液、治疗器械,很容易引起乙肝、丙肝的传播。据有关资料表明,乙肝、丙肝的传播在口腔科明显高于其他科室。由于艾滋病的流行日趋严重,艾滋病患者因缺乏免疫力,易患全身各系统疾病,也可波及到口腔出现相应损害到口腔科就诊。口腔科医护人员在诊疗操作时,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血液,就有被感染艾滋病的潜在危险。疱疹病毒对人体的感染比较常见,在诊疗操作中,医护人员与患者密切接触,直接污染医护人员的手、医疗器械导致感染发生。

  1.2  消毒剂对人体的危害  口腔科小器械的灭菌是个疑难问题,既要保证灭菌合格,又不能影响器械的使用性能。戊二醛属高效灭菌剂,具有广谱、高效杀菌作用,能有效杀灭各种细菌繁殖体、细菌芽孢及真菌与病毒,对艾滋病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也有杀灭作用,腐蚀性较小。所以一直采用戊二醛化学浸泡灭菌口腔科的特殊医疗器械。但戊二醛对皮肤和黏膜有轻度刺激性,并有难闻的醛气味,长期吸入混有较高浓度戊二醛的空气或直接接触戊二醛容易引起过敏哮喘、咽喉炎、鼻炎及皮炎等。过氧乙酸气体和溶液均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对细菌繁殖体、病毒以及细菌芽胞均有杀灭作用,是口腔门诊常用的消毒剂。但过氧乙酸对人体的皮肤、呼吸道黏膜有很强的刺激作用。

  1.3  微生物气溶胶对人体的危害  高速涡轮机是口腔门诊常用的器械,和低速手机相比具有噪音小、钻牙时患者痛苦轻的特点。但高速涡轮机旋转产生的大量气溶胶离子,增加了各种病原微生物扩散的机会,牙源性微生物气溶胶的主要危害对象是与患者近距离接触的医护人员。工作中医护人员如果防护不严格,将给医护人员带来很大的危害。

  1.4  汞对人体的危害  汞对人体的危害是众所周知的,空气中汞的允许含量为20~100μg/m3。汞的污染对医护人员来说,主要是银汞合金调制和充填过程产生的汞蒸气通过呼吸道或皮肤进入人体,引起汞吸收,可致慢性汞中毒、过敏性皮炎、牙龈炎、口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眩晕等。

  1.5  锐器伤的危害  口腔科医疗器械多有锐利的尖或刃,并且使用频繁,很容易损伤手指皮肤。伤后处理不当,其危害不仅限于损伤手指皮肤本身,还有可能通过被损伤的皮肤直接传播病毒。

  2  口腔门诊的职业防护

  2.1  加强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防止病毒交叉感染

  2.1.1  提高防护意识  口腔门诊患者流动性大,许多传染病患者可表现为无症状的带菌者,他们的血液或唾液具有传染性,而不为医护人员觉察。因此,我院要求从事口腔诊疗服务的所有医护人员上岗前,都要接受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的培训学习,掌握职业防护技能,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

  2.1.2  免疫预防  目前丙肝、艾滋病尚无疫苗。我国是乙肝高发区,职业性感染乙肝的几率最大。因此,医护人员要积极接种乙肝疫苗,使之对病毒产生免疫力。

  2.1.3  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病毒感染情况应详细询问,必要时进行病毒学检测。凡无菌操作前后,接触患者后及处理患者用物后均应用肥皂水洗手,用流动清水冲洗或用消毒液浸泡擦洗双手,并最好用一次性干燥毛巾擦手。凡给患者检查治疗,尽量使用一次性用品。为了保证无菌物品灭菌效果,重复使用的器械使用后消毒前先用0.5%过氧乙酸浸泡30min,清洗后送高压灭菌;缝针缝线、电钻直机头和电动或风动骨钻机头等均采用高压蒸汽灭菌;一次性用物和医疗垃圾集中统一处理;血液及唾液用0.5%过氧乙酸浸泡1h后倒入专用下水道;各种锐器浸泡后要放于专门锐器收集盒内;桌椅等物体表面、地面用0.5%过氧乙酸擦抹。

  2.2  消毒灭菌剂的防护  由于化学浸泡的效果及对人体有害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尽量采用高温高压蒸汽灭菌。口腔科一些特殊的不能使用高压蒸气灭菌的器械,使用戊二醛消毒液浸泡灭菌,凡选用戊二醛消毒液浸泡灭菌的器械浸泡前一定要彻底清洗干净晾干,以免影响灭菌效果。消毒剂浓度配制要准确,浸泡时间要保证。由于戊二醛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性,配制使用时要戴防护手套和眼镜,使用中如不慎将消毒液溅上皮肤应立即用水反复冲洗。戊二醛应在通风良好处使用,对醛过敏者避免使用。

  2.3  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减少空气污染  口腔科诊室布自然风置应简洁、方便、美观,要保证诊室室内与室外的通风,自然通风不良则必须安装足够的通风设施(如利用排气扇等)。通风可调节室内空气和温湿度,又可减少空气污染。温度一般调节在18℃~22℃,相对湿度为50%~60%为宜;采用湿式打扫,尽量减少灰尘飞扬。诊室每日用紫外线灯管消毒30~60min,用0.5%的过氧乙酸拖擦地面,每月进行空气监测1次,有效地降低诊室内空气中的细菌密度,减少病菌的传播。另外,诊室要适度的光线,部分口腔科患者使用麻醉药,要有充足的自然光源,才能观察患者脸色及唇色的变化,脸色有无苍白,肢端有无发绀,额部有无出汗等。紫外线还具有一定的消毒作用。

  2.4  汞污染的防护  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应戴口罩、手套,避免用手直接接触汞,加强诊室通风换气,减少空气中的汞含量,银汞必须在通风的环境下调和,储汞瓶严密封闭,以防汞蒸发。诊室地面、墙壁保持光洁,从口腔内清除的银汞合金碎屑应保存在装有水的容器中回收处理,对医护人员进行体内汞蓄积量的定期测定。

  2.5  加强防护,规范操作,以防损伤  医护人员应正确穿戴工作服,帽子、口罩在接触患者血液、唾液或处理患者用过的敷料器械,包括检查所有口腔病损时一定要戴手套,洗刷器械应戴厚手套。必要时戴防护眼罩,戴防护眼罩可防止飞沫的危害,起到防止碎屑、唾液、飞溅的化学物质的危害作用。灯架、手柄、头托、托架等处用防护罩,防护罩定期拆下,用0.5%的过氧乙酸浸泡30min后清洗。掌握各种器械的使用技巧,运用科学合理的操作方法,防止锐器损伤。取放玻璃制品时要轻拿轻放,回收清点金属器械时要戴好手套,以免刺伤。一旦发现皮肤有破损,应立即挤压受伤部位,排出部分鲜血,相对减少受污染的程度,用流动的自来水清洗,碘伏涂擦伤口。上报有关部门,做必要处理,并定期随访。

  医院是患者集中、污染严重的场所,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否则将影响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健康。整洁舒适的环境是基础,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是重点,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是关键,狠抓落实,定期检查,才能有效避免医护人员职业交叉感染。

  【参考文献】

  1  李六亿.医院感染检测现状及管理对策.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6,12(3):137-140.

  2  刘育京.病毒性肝炎的消毒.中国消毒学杂志,1990,7(2):117.

  (编辑:商  洁)

  作者单位: 224001 江苏盐城,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五官科医院

作者: 张乃英 2006-8-3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