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1期

临床输注化学药品血管渗漏性损害的防治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临床通过血管途径输注化学药品导致局部血管和皮肤甚至肌腱神经损害并不少见,治疗中反复多次穿刺造成的机械性损伤及高药物浓度和不同的药物酸碱度等对局部的较强刺激作用导致给药静脉和邻近组织充血、肿胀、疼痛、血管硬化、机化、阻塞甚至发生局部组织坏死,从而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为了减少和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点击显示 收起

    临床通过血管途径输注化学药品导致局部血管和皮肤甚至肌腱神经损害并不少见,治疗中反复多次穿刺造成的机械性损伤及高药物浓度和不同的药物酸碱度等对局部的较强刺激作用导致给药静脉和邻近组织充血、肿胀、疼痛、血管硬化、机化、阻塞甚至发生局部组织坏死,从而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为了减少和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结合笔者多年临床经验作一介绍,以便共同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1  常见渗漏损害性药物分类

  1.1  化疗类 

  包括细胞毒类、抗代谢类、生物碱类、抗生素类等。恶性肿瘤作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而在临床化疗药物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化疗药物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尽管在应用化疗药物时对注射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在减少或防止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率方面起一定作用,但由于患者反复不断地静脉给药便引起静脉炎和外渗性局部组织损害仍是不可避免的。据报道经外周静脉给药化疗外渗的发生率为0.5%~6%,此类药多次注射可使血管变硬、疼痛及血栓性静脉炎,如药液外溢可导致局部组织坏死。

  1.2  钙盐制剂类 

  包括10%的葡萄糖酸钙、氯化钙、亚叶酸钙等。其不良反应仅见于静脉给药,尤其是给药速度过快时注射部位出现发红、皮疹和疼痛,甚至出现脱皮和皮肤坏死。应立即停止注射并用氯化钠液作局部注射和氢化可的松、利多卡因、透明质酸局封,同时抬高患肢及热敷。

  1.3  外周α受体激动剂 

  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多巴胺等。静脉输注时沿静脉径路皮肤变白,注射局部皮肤脱落、紫绀、发红等。上述反应虽少见但后果严重。如发生药液外渗应在外漏处迅速用10mg酚妥拉明加氯化钠注射液作局部封闭浸润注射。

  1.4  高渗性药品类 

  包括20%甘露醇、5%碳酸氢钠、50%葡萄糖、10%氯化钠等。此类药外渗可致组织水肿和皮肤坏死。

  1.5  其他类 

  加压素大剂量应用时可出现周围血管收缩引起血栓形成和坏疽。

  2  药渗所致血管皮肤等组织损害的诊断

  2.1  无皮损类型 

  穿刺局部血管或整条血管径路上有红肿、热感和触痛及变黑变暗等,此为急性期表现,后期给药静脉血管硬化、机化、阻塞,呈条索状。

  2.2  有皮损类型 

  将其分为三度。Ⅰ度轻度皮损范围直径<2cm,Ⅱ度中度皮损范围2~3cm,Ⅲ度重度皮损范围>3cm且伴有水疱、溃疡、坏疽。

  3  预防与治疗护理

  3.1  思想上高度重视 

  液体疗法是一种有效而常用的治疗方法,但一定要有明确的指征不应滥用,要考虑到并警惕在输液过程中可能发生严重的反应和并发症,如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可以导致不良后果。

  3.2  操作规范细致 

  选好血管一针见血妥善固定,先注盐水后注药,观察无外渗再离开,嘱陪护人员如有局部疼痛肿胀先关开关后叫护士。

  3.3  每天更换血管或注射部位 

  无溃烂者局部热敷、抬高患肢休息,应用利多卡因局部封闭,合并细菌感染者须用抗生素治疗,形成脓肿要先切开引流后清创植皮闭合伤口,后期行功能锻炼,防止肌腱挛缩和肌肉萎缩,及时矫正关节畸形。

  3.4  外用美宝湿润烧伤膏 

  可使创面保持湿润避免感觉神经暴露脱水坏死及降低神经末梢敏感性,还能去腐生肌、活血化瘀有利于上皮增生,改善溃疡及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从而达到促进愈合的目的。

  作者单位: 719000 陕西榆林,榆林市星元医院普外科

  (编辑:卫东)

  (收稿日期:2005-10-30)

 

作者: 李丹,马世芳,席培艳,冯江 2006-8-3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