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4期

情绪对中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本文结合我院经心电图、血清酶学确诊治疗的中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51例病例资料,对其发病诱因、发病前生活、工作精神状态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发现情绪对AMI发生有着重要意义。发病前7天内有情绪、心理和精神应激者38例(67。本资料提示:情绪和心理社会因素与AMI的发生关系值得注意,特别是发病前3天内的情绪、精......

点击显示 收起

  本文结合我院经心电图、血清酶学确诊治疗的中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51例病例资料,对其发病诱因、发病前生活、工作精神状态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发现情绪对AMI发生有着重要意义。每例只取一项为主导地位的因素进行统计。

  1  临床资料

  本组56例,男38例,女18例。发病前7天内有情绪、心理和精神应激者38例(67.9%),其中男25例,女13例。本资料提示:情绪和心理社会因素与AMI的发生关系值得注意,特别是发病前3天内的情绪、精神因素更应引起重视。情绪、心理因素引起AMI情况,见表1。

  表1  38例AMI患者发病前7天情绪和心理社会因素  (略)

  2  讨论

  情绪是心理因素的表现,情绪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不良的情绪和心理因素会诱发冠心病心绞痛发作、心肌缺血,发生AMI,甚至猝死;情绪剧变还可使梗死后的猝死率增加。在情绪激动时,可首先引起下丘脑兴奋,作用于交感神经系统,使其末梢释放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从而使心率加快或血压升高。高度紧张的情绪刺激可引起儿茶酚胺增加,促使冠脉痉挛,心肌耗氧增加,血黏度升高,血小板聚集增加,血凝加速,诱发AMI。实践证明心理社会因素对冠心病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并可加重已坏死心肌的缺血、缺氧情况,不利于缩小梗死面积,并使患病心电不稳定,心室肌的致颤阈值降低,从而导致泵衰竭和(或)室颤,甚至引起更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脏破裂等。中年患者多因连日劳累和意外事件刺激诱发,他们往往都是家中的主力,社会事务多,工作忙碌,使得身体锻炼越来越少,体质减弱。他们事业上往往也有很高的追求,这一人群的精神压力是相当大的,由于精神高度紧张或过度焦虑,往往会引起或者加重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梗死,要特别注意。所以家庭和医务人员对患者医药治疗的同时绝不可忽视患者的情绪,帮助患者解除种种不良情绪。患者应了解心理卫生对疾病的重要性,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要合理安排工作生活,避免过度紧张,遇事要具有乐观的生活态度,使身心经常处于平和悠闲放松的状态。总之,在工作生活中,中年男、女由于社会和家庭角色不同、素质不同,对不同事件的易感性亦不同,控制过度的情绪紧张,对中年人预防AMI及猝死有很大帮助。

  (编辑:丁剑辉)

  作者单位: 256610 山东滨州,滨州市人民医院急救

        256609 山东滨州,滨州职业学院医学系

作者: 鲍晓玲,刘树国 2006-8-3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