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11期

心理护理在门诊患者中的应用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到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就要求不仅要关心就医者生理,还应关心其心理。本文从门诊患者的心理特征出发分析并结合临床总结出相应护理。1门诊就诊特点门诊是反映医院工作的窗口,是迎接患者的第一双手。...

点击显示 收起

  随着时代发展,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到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就要求不仅要关心就医者生理,还应关心其心理。本文从门诊患者的心理特征出发分析并结合临床总结出相应护理

    1  门诊就诊特点

    门诊是反映医院工作的窗口,是迎接患者的第一双手。常聚集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患者,男女老幼,病情有轻有重,患者的心理渴望不一样。有急于想把病情查清楚,也有希望不要任何疾病,还有希望得到与病情有关的护理。不同的愿望现在有不同的表情、情绪、行为上加之文化程度,这样就要求门诊护士不仅要有娴熟的技术,还应通过心理护理而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诊治。

    2  门诊患者的心理

    2.1  需要心理  一个人患病后由于正常生理功能发生障碍,劳动能力降低,适应社会和环境的能力下降,除受疾病本身的折磨外,心理方面也是十分痛苦的,从而迫使就患者就医寄希望于医护人员。当患者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便产生愉快舒畅感,这种良好的情绪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促进病体康复。

    2.2  幼稚心理  一个人的行为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成熟,内抑制过程与兴奋过程渐趋向平衡。但患病后行为表现往往与年龄不相称,集中表现为内抑制过程减弱,行为显得幼稚有时颇像孩子一样,怕孤独时时处处想依赖别人给予料理,希望别人多关心他。稍有不顺意就恼火、发泄,明知不对却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变得脆弱易哭。护理人员应同情、理解,这是一种行为退化并非有意如此,应加强心理护理给予安慰和帮助,逐步增强其自控能力。

    2.3  不安心理  门诊患者易产生疑虑不安甚至怀疑是否诊断错误,甚者疑为不治之症,产生不安、焦虑。情绪的波动会使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消化功能降低,上行激动系统刺激增多易导致失眠、睡眠较差、食欲减退,这不仅削弱了机体的抵抗力,而且会影响疾病的康复,解除患者的精神负担,安定其情绪,重视心理护理对促进疾病恢复是极其重要的。

    3  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3.1  就诊前  就诊前所有患者都迫切希望尽快地就医,因此组织管理,安排合理、秩序井然,无形中会安定患者的情绪,否则患者会不时询问就诊顺序,围观医务人员诊疗或找出各种理由,要尽快就医或挑选自认为合适的医生就诊。所以护理人员应掌握患者的这些心理活动针对性的采取措施:(1)满足的心理要求,复诊安排原经治医生使之具有连续性。(2)对病情严重年老体弱者优先照顾的同时,向其他就诊患者说明以取得谅解,消除不满情绪。(3)利用候诊时间宣传卫生科普知识,减少因候诊而引起的不耐烦心理情绪。(4)呕吐物、痰、血迹等污物应及时清除,以免刺激患者引起不良的心理反应。

    3.2  就诊时  门诊就诊患者希望医务人员态度和蔼、能耐心地听其主诉,关心其疾苦,为他做好仔细而认真的检查并要求明确诊断。最不满意的是就诊时间短。为此护理人员应做到以下几点:(1)做好解释工作,告知患者详细说出不适之处,不要怕羞而隐瞒真像延误病情诊断。(2)对做各种实验检查的患者,护理人员应主动告知检查的目的和过程,约定何时复诊,这不仅满意了患者,还避免了患者在陌生的环境中到处询问增加身体痛苦,预防和避免发生差错。(3)明确诊断后患者希望医务人员用最好的方法与药物为其治疗,护理人员应理解患者这种心情,主动为患者介绍治疗方法所用药物的作用并暗示服药后很快产生效果,增加患者的治疗信心。(4)应如实告知患者药物的不良反应,如何预防,以免由于药物不良反应而产生紧张、焦虑、猜疑疾病的加重等不良心理反应。

    3.3  就诊后  (1)对经过几次门诊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所产生的焦虑、怀疑、不信任甚者丧失治疗信心者,应耐心的向患者解释疾病的病理转归过程,大概恢复时间。(2)对慢性患者说服其坚持服药,专一医生治疗的好处,鼓励其坚持治疗不可中断。(3)对疑难疾病尤其目前尚无特效疗法能迅速治愈的疾病,患者易产生失望、悲观、厌世情绪。同情之余设法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选择已经见效或治愈的患者介绍给他,使其克服消极思想,积极配合治疗。

      作者单位: 041300 山西隰县,隰县人民医院

  (编辑:宋  晓)

作者: 吴晓梅 2006-8-3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