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22期

发热患者的护理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发热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它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或因疾病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本文探讨如何对发热患者进行护理,现介绍如下。1发热的概念当体温调节中枢受致热原作用或本身功能障碍时,使产热过程增加,而散热不能相应地随之增加或散热减少,使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高限时,称为发热。根据发热程度可分为:(1)......

点击显示 收起

    发热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它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或因疾病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本文探讨如何对发热患者进行护理,现介绍如下。

    1  发热的概念

    当体温调节中枢受致热原作用或本身功能障碍时,使产热过程增加,而散热不能相应地随之增加或散热减少,使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高限时,称为发热。根据发热程度可分为:(1)低热,口腔温度:37.2 ℃~37.9 ℃,常见于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2)中度发热:38 ℃~38.9 ℃,常见于急性传染。(3)高热:39 ℃~41 ℃,见于急性感染。(4)过高热:超过41 ℃,见于中暑。

    2  常见热型

    引起发热的原因分为两大类:一是感染性发热,二是非感染性发热(如肿瘤、结核组织疾病、血液病)。传染病是因病原体感染人体而引起,故发热是许多急性传染病共有的最常见的症状。每一种传染病的热型、热程及发热程度不尽相同,常见的热型有:(1)稽留热:体温一直高达39 ℃以上,而波动幅度很小,24 h内体温相差不超过1 ℃。常见于急性传染病,如伤寒、斑疹伤寒、肺炎球菌肺炎。(2)间歇热:体温骤然升高至39 ℃以上,然后下降至正常体温以下,经过一个间歇期后,再有规律地交替出现,见于疟疾。(3)弛张热:体温在39 ℃以上,波动幅度大,24 h内温度可大于2 ℃~3 ℃,而最低温度始终高于正常,常见于败血症、伤寒缓解期、流行性出血热。(4)不规则热:日间体温变化不规则,且持续时间不定,常见于流行性感冒、肿瘤患者发热。(5)回归热:缓起高热,持续数日,高热反复出现,见于回归热、布氏菌热等。

    3  传染病的发热过程

    传染病的发热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1)体温上升期:体温骤然上升至39 ℃以上,通常伴有寒战、全身不适、肌肉发痛,见于疟疾,亦可缓慢上升,呈阶梯曲线,见于伤寒。(2)高热持续期(极期):体温上升一定高度,然后持续数天至数周。患者常自觉灼热、皮肤潮红,呼吸加快。(3)体温下降期:体温可缓慢下降,几天后降至正常,如伤寒,亦可在1天内降至正常,如间日疟,此时多伴有大汗。

    4  发热的临床表现及对机体的影响

    发热对机体代谢及重要系统功能可产生影响,如可使糖、蛋白、脂肪分解代谢增强,当发热时间过长,可使患者体重下降,免疫功能降低。发热时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口干或恶心、呕吐。高热患者还可出现烦躁不安,谵语,意识障碍,小儿高热易伴有惊厥昏迷。退热期,由于出汗增加,皮肤和呼吸道水分蒸发也增多,易导致机体脱水。因此对高热患者要加强护理。

    5  护理

    5.1  护理诊断  体温过高与病原体感染有关。

    5.2  目标  (1)体温下降,直至恢复正常,患者舒适感增加(不适感减轻)。(2)由发热引起的身心反应减轻或消失。(3)患者(家属)会复述发热的原因、诱因,病症方法及预防。(4)患者(家属)会实施简单降温措施。

    5.3  护理措施

    5.3.1  休息  发热时特别是高热时应严格卧床休息,保持心情平静,减少消耗,注意变换体位,使患者有舒适感。

    5.3.2  饮食护理  应给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注意补充足够的液体,鼓励患者多饮水,遵医嘱静脉补液保证入量。

    5.3.3  密切观察体温变化  应注意对高热患者的体温监测,每4 h测1次,采取了降温措施的隔半小时测降温体温1次,并密切观察其他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出入量、体重、发热引起的身心反应的变化等。

    5.3.4  环境  患者应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一般室温保持16 ℃~18 ℃,湿度以60%左右为宜,还应注意通风,避免噪音。

    5.3.5  口腔、皮肤护理  口腔发热的患者,口腔内细菌生长快,加之维生素缺乏,故加强口腔护理。协助患者在饭后、睡前漱口,病情重者做好口腔护理,避免口腔感染。患者在大量出汗应用温水擦拭,及时更换衣裤、床单、被套,保持皮肤干燥、清洁、防止受凉。

    5.3.6  物理降温  有酒精擦浴、温水擦浴、冰袋冰敷。(1)酒精擦浴:能使局部血管扩张,并利于酒精的蒸发作用,带走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作用。浓度为35%左右。酒精擦浴时应注意动作要轻柔,被擦皮肤稍微发红为宜,擦浴时,酒精棉球不要过湿,擦浴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病情,如患者出现体温骤降、面色发白、寒战、口唇发绀等应立即停止擦浴,注意保暖,并喝一点糖水,皮肤有出血点的麻疹患者在疹子出完前禁用酒精擦浴。禁止擦浴的部位:胸前区、腹部、手足心。(2)温水擦浴:用低于患者皮肤温度的温水擦浴,一般为32 ℃~34 ℃,擦浴部位:四肢、颈部、背部、腋窝等血管丰富处,停留时间应稍长,以助散热,全部擦浴时间为20 min左右。禁止擦浴的部位:胸前区、腹部、后脖处,这些部位对冷刺激较敏感,冷刺激可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腹泻等不良反应,擦浴过程要注意保暖,擦浴完毕应更换衣裤。(3)冰袋冰敷处部位:在前额,枕于头下,放于颈部、腋窝,放置时间不超过20 min以免局部冻伤。也可用冷毛巾敷于前额、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每3~5 min更换1次。

    5.3.7  药物降温  发热实际上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发热时机体的吞噬细胞功能加强,白细胞增多,抗体生成增多,这些有利于杀灭病菌,所以一般只要不是高热,医生不主张用药物降温。还有原因不明的发热也不用药物降温,以免掩盖病情。对持续高热物理降温效果不明者可遵医嘱使用药物降温。使用药物降温时,护士应了解退热剂的成分、药理作用和禁忌证等,避免发生不良反应及过敏反应,还应注意用量不易过大,以免大量出汗引起虚脱。

    5.3.8  药物治疗的护理  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发热需进行病原治疗,护士应了解病原治疗药物的作用、用法、剂量、用药间隔时间、药物的不良反应等,严格按规定用药,以保证药物疗效。

    5.3.9  心理护理  观察患者有无因发热引起的心理反应,如恐惧、紧张、不安,或由于持续高热引起不明确诊断所引起的焦虑,或因住院经济负担过重造成的心理压力,因此要做好心理护理。

    作者单位: 400038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感染病科

  (编辑:杨  熠)

作者: 刘建容,陈佳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