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8期

中药灌肠治疗94例慢性盆腔炎的护理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总结利用中药灌肠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经验及体会。方法94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从诊断、治疗及护理体会进行分析。结果94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采取利用中药灌肠规范治疗后均取得满意疗效。结论积极的护理干预、规范的情志护理能为患者早日康复创造条件。...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总结利用中药灌肠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经验及体会。方法 94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从诊断、治疗及护理体会进行分析。结果 94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采取利用中药灌肠规范治疗后均取得满意疗效。总有效率100%。结论 积极的护理干预、规范的情志护理能为患者早日康复创造条件。

【关键词】  慢性盆腔炎;中药灌肠;护理体会

     慢性盆腔炎是指盆腔生殖器官包括子宫体部、输卵管、卵巢以及腹膜和子宫周围的结缔组织发生的反复发作的炎症,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内热、下腹胀满、带多、常可导致月经失调、痛经、闭经,甚至不孕等,属中医的“妇人腹痛”、“癥瘕”、“带下病”等妇科病范畴。慢性盆腔炎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影响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我科采用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2月,我院收治慢性盆腔炎患者94例。94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年龄24~46岁,平均32岁。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腹一侧或两侧胀坠酸痛、腰骶部酸痛、性交痛,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白带量多,色白或黄;月经色暗、量多、挟血块,淋漓不绝;妇检可扪及增粗附件或包块、附件区压痛;B超示盆腔积液、附件炎性包块;血常规示白细胞偏低、淋巴分类偏高。均曾在我院或其他医院多次接受各种治疗,病程2~15年。

    1.2  诊断标准  (1)症状:下腹及腰痛,下腹坠胀,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排便时及月经前后加重,可伴有低热、月经增多和白带增多;(2)妇科检查: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输卵管炎时在子宫一侧或两侧可触及条索状物,并有轻度压痛,盆腔结缔组织发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在盆腔一侧或两侧摸到包块;(3)盆腔B超检查:附件增厚、炎性包块、盆腔积液等。

    1.3  病情评分标准  子宫活动受限、压痛,5分;输卵管呈条索状、压痛,5分;子宫一侧或两侧片状增厚、压痛,5分;下腹腰部酸痛下坠,3分;带下增多,1分;低热,1分;经期腹痛,1分;病程每增加1年加0.5分。以上累积分在15分以上为重度,10~14分为中度,5~9分为轻度。

    2  治疗方法

    采用中药保留灌肠,另外视病情轻重及炎症侵袭位置配合盆腔微波治疗仪和体外靶向电磁治疗仪。

    2.1  灌肠方组成及配制方法  红藤30 g,蒲公英30 g,白花蛇舌草30 g,败酱草30 g,晚蚕砂30 g,银花30 g,紫花地丁30 g。炎性包块或附件增厚者加三棱、莪术、桃仁各10 g。腹痛严重者加延胡索、制香附、木香各10 g。诸药加清水浸泡1 h,文火煎至100~200 ml,滤渣,高温消毒备用。

    2.2  灌肠方法  取药液100~200 ml,药液温度以38 ℃~40 ℃为宜。嘱患者先取左侧卧位,并用小枕头垫高臀部约10 cm,选16~18号导尿管并用石蜡油润滑管前端,插入肛门10~20 cm,于10~20 min缓慢注完药液,嘱患者卧床休息1~2 h,保持臀部抬高角度30°,一般药液在肠内保留6 h以上,月经期暂停。每日灌肠1次,15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急性期酌情加入抗生素,加强抗炎治疗。

    2.3  灌肠注意事项  灌肠前应嘱患者先排大、小便,解除其对灌肠的顾虑,向其解说灌肠液体少量,药液温度与体液相仿,不会影响排便;肛管要细,插入适度,操作熟练,动作轻柔,减少因插管带来的不适。灌入量适中,速度要慢,灌肠后尽量延长中药在体内的时间以利吸收。

    2.4  观察方法  治疗期间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及效果,每5天观察记录下腹疼痛、白带量、腰酸等主要症状变化情况;治疗前后各作一次盆腔B超及白细胞记数检查,以便综合判定疗效。

    3  护理体会

    慢性盆腔炎一般病程较长,对患者身心健康影响大,患者思想负担重。所以在护理工作中应对其进行多方面有效细致的心理护理;为其分析病情,介绍治疗方案及治疗成功的病例,同时应做家属的思想工作,使其多关心体贴患者,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每次治疗后电话跟踪随访,及时掌握患者的感受体会,随时观察患者腹部症状及体征并记录,比较病情改善情况。

    3.1  情志护理  听取患者主诉,安慰体贴患者,消除其烦恼、忧虑,保持心情愉快,生活起居有规律。经常巡视治疗室,与患者交谈,介绍本病机制、主要表现及诱发和加重因素等,尤其是灌肠后多倾听、讲解让患者感到亲切、熟悉。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消除对本病的疑虑,并使患者配合治疗,并能及时准确地把治疗的体会、效果作出反馈,以利整理和总结。介绍中药灌肠治疗的好处及我们已取得的经验和疗效,以增加患者对中药灌肠治疗及治愈疾病的信心。

    3.2  饮食护理  历代医家对“食疗”、“食养”有很多论述,饮食的宜忌对疾病的恢复很重要,饮食护理得当可以起到扶正祛邪、恢复健康的作用。因此在饮食护理中指导患者忌食生冷辛辣及寒凉性质食物,宜进食富有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如排骨汤、瘦肉汤、鱼汤、新鲜蔬菜等。可指导患者多选用核桃、黑芝麻、银耳、动物肾脏等以补益肝肾。

    3.3  疼痛护理  下腹腹胀疼痛时指导患者采取分散注意力、放松技术等方法缓解疼痛,疼痛较甚者嘱卧床休息,注意观察疼痛的性质、程度,必要时中药热敷局部,针灸取合谷、三阴交等穴位,以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穴为主。也可予耳穴贴压止痛。腰酸时可在腰下垫软枕或腰部拔火罐,每天1次。

    3.4  环境要求  为患者提供整洁、安静舒适及私密的治疗休息环境,灌肠时用屏风遮挡并关好门窗,以防患者受凉,注意保护患者隐私。灌肠结束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加盖衣被保温,注意避免直接吹风,病室宜温忌寒。

    3.5  卫生宣教  注意个人卫生,尤其在经期要注意会阴部清洁,可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洗会阴部,每日1~2次;每日更换清洁内裤。并嘱患者节制房事,平时多进行户外锻炼,增强体质,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作者单位:1 518008 广东深圳,深圳阳光医院护理部 2 518000 广东深圳,深圳中医院急诊科

作者: 张慧文,于丽 2008-6-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