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12期

血液透析完毕后动脉端两种拔针方法效果比较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比较透析完毕后动脉端两种拔针方法的效果。方法将47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0例和对照组22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关血泵关夹快速拔针按压法,观察组行负压吸引缓慢拔针按压法。【关键词】血液透析。缓慢拔针血液透析中,患者透析完毕后常规拔针常出现局部疼痛、皮下出血、淤血......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比较透析完毕后动脉端两种拔针方法的效果。方法 将47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0例和对照组22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关血泵关夹快速拔针按压法,观察组行负压吸引缓慢拔针按压法。结果 观察组患者拔针后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皮下淤血肿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负压吸引缓慢拔针法可减轻患者痛苦,保护内瘘,有利于再次穿刺。

【关键词】  血液透析;负压吸引;缓慢拔针

      血液透析中,患者透析完毕后常规拔针常出现局部疼痛、皮下出血、淤血、肿胀等现象,给患者带来痛苦。我科于2006年3月~2007年1月采取透析完毕后动脉端负压吸引缓慢拔针按压法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70例均为2006年3月~2007年1月在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血液透析的患者,男260例,女210例,年龄17~25岁,平均(41.5±20.5)岁。随机分为观察组250例和对照组220例,两组病例均符合相同条件:患者神志清楚,能主动配合穿刺,无血液系统疾病及出凝血导常。穿刺部位选用内瘘与桡动脉,穿刺均为一次成功,透析途中无渗漏发生,均使用16G内瘘针,苯扎氯铵贴敷穿刺点。

    1.2 方法

    1.2.1 拔针方法 观察组行负压吸引(血泵流速为80~100 ml/min)缓慢拔针按压法:透析完毕,操作者用左手大拇指持无菌纱块(2 cm×3 cm)轻按穿刺点上方苯扎氯铵贴上,右手持穿刺针,针柄抬高10°~15°缓慢拔针(1~2 s)待针头斜面离开皮肤后,大拇指迅速加压,力度以不出血且能触摸到动脉搏动为宜,内瘘5~10 min,直穿动脉10~15 min然后压脉带包扎[1,2]。对照组先行停血泵,关夹,按压穿刺点常规快速拔针,按压方法与时间同观察组。

    1.2.2 评价方法 观察患者拔针时的反应,结合主诉将疼痛按程度分为无痛、微痛、剧痛三种。观察局部出血程度将出血分为无出血、少量出血、淤血面积<2 cm2,大量出血肿胀、淤血面积>2 cm2 3种。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拔针后疼痛情况比较 见表1。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 两组患者拔针后疼痛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拔针后出血情况比较 见表2。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2 两组患者拔针后出血情况比较

    3 讨论

    常规快速拔针法需按压力度较大,致使针头与血管壁紧贴。产生摩擦力,导致血管神经受到强烈刺激,引起疼痛,针头斜面对血管壁和皮肤产生切割力[3]压力越大,拔针速度越快,摩擦力与切割力越强,疼痛感越强。

    负压吸引缓慢拔针法,按压力度较小,针头与血管和皮肤不产生摩擦力与切割力,从而达到无痛或微痛,由于负压吸引,血管穿刺处的残留血液被充分吸净,减少了拔针时血液所致的皮下淤血与血肿,可延长内瘘的生命,提高内瘘质量或保护桡动脉。表1示,观察组疼痛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表2示观察组皮下出血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充分说明负压吸引缓慢拔针按压法优于常规拔针法,大大减轻了血液透析患者的痛苦,同时能起到保护内瘘与桡动脉的作用,利于再次穿刺。

【参考文献】
  1 刘薇群.一种新的静脉穿刺后拔针法及其应用研究.实用护理杂志,1998,14(9):451.

2 吉平,郝晓红,武园涛,等.静脉穿针拔出速度的临床研究.实用护理杂志,2004,20(8):38.

3 龚大成.成人静脉穿刺常见的失误.实用护理杂志,1985,8(1):3.


作者单位:431700 湖北天门,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透析室

作者: 胡琼菊,邱艾萍 2008-6-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