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19期

康复期精神患者的心理状况分析及对策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对康复期精神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探讨有关对策。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院住院的114例康复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心理状况结果显示:SCL-90各因子分除强迫、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在焦虑自评测查中,调查组对114名精神病康复期的患者进......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对康复期精神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探讨有关对策。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院住院的114例康复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心理状况结果显示:SCL-90各因子分除强迫、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躯体化、人际关系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抑郁、焦虑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在焦虑自评测查中,调查组对114名精神病康复期的患者进行了检查,得出SAS的平均总分为46.98±9.94,与正常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在抑郁自评(SDS)中,SDS的平均评分指数为61.23±5.34,与正常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重视和改善康复期患者的心理状况,有效地降低焦虑和抑郁,改善人际关系。

【关键词】  康复期 精神患者 心理状况


    Analysis and measures on psychologic status of mental patients in rehabilitation period

    LIU Rui-qin.Anding Hospital of Chifeng City,Inner Mongolia 024006,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sychologic status of mental patients in rehabilitation period and explore the countermeasures.Methods  114 pati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a questionnaire.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CL-90 factors in enforce,hostilities,terror,paranoia,psychotic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subject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but somatization and interpersonal skills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1),depression and anxiety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01).In research of anxiety self evaluation of investigation group,114 mental patients were examined,and the average SAS score was 46.98±9.94,P<0.01,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In the self-rating depression(SDS),the average score was 61.23±5.34,P<0.01,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Conclusion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nd improve the patients’s mental state in rehabilitation period to effectively reduc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nd improv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Key words]  rehabilitation period;mental patients;mental status

    精神患者住院后,经过系统的、有效的治疗,精神症状明显改善,自知力恢复。患者的兴奋、冲动、外逃、伤人等阳性症状已基本控制[1]。但经过长期慢性的治疗或疾病的影响,在系统的治疗后表现明显的社会适应不良,情感淡漠,行为退缩,因而产生抑郁、焦虑和人际关系的不良。造成的主要原因为疾病,但也与精神病院的住院环境及常规的看管护理模式有关。笔者分析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社会上对精神患者的偏见,对精神疾病的不理解,以至于患者出院后无法面对社会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产生了被歧视、嘲笑的复杂心理压力。药物治疗虽对控制精神症状有较满意的效果,但对提高患者的独立生活技能、改善人际交往能力方面仍有欠缺,从而影响了处于康复期精神患者的心理[2]。精神患者的康复一直是国内外重要的研究课题,我们对此进行了研究与探讨,现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我院住院的康复期精神患者114例,男74例,女40例,精神分裂症82例,情感性疾病12例,神经症8例,应激障碍6例。均符合ICD-10的诊断标准,经有效的治疗,患者的兴奋、冲动、外逃、伤人等阳性症状已基本控制,以懒散、情感淡漠、意志减退等阴性症状为主,护理级别为Ⅱ~Ⅲ级。

    1.2  方法

    1.2.1  90项症状清单(SCL-90)  又名症状自评量表,由德若伽提斯(L.R.Derogatis)编制于1975年。本量表共有90个项目,包含有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涉及,并采用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在评定前,先由工作人员把总的评分方法和要求向受检者交代清楚,然后让其作出独立的、不受任何人影响的自我评定。结果解释:按全国常模结果,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何一因子分超过2分,可考虑筛选阳性,具有临床价值。

    1.2.2  抑郁自评量表(SDS)  由W K.Zung于1965年编制[3]。本量表含有20个反映抑郁主观感受的项目,每个项目按症状出现的频度分四级评分,其中10个为正向评分,10个为反向评分。在自评者评定前,一定要他把整个量表的填写方法及每条问题的含义都弄明白,然后作出独立的、不受任何人影响的自我评定。结果解释:按照中国常模,SD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3分。

    1.2.3  焦虑自评量表(SAS)  由W.K.Zung于1971年编制[3]。本量表含有20个反映焦虑主观感受的项目,每个项目按症状出现的频度分四级评分,其中15个为正向评分,5个为反向评分。结果解释: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超过即可考虑有焦虑的倾向。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114例康复期患者SCL-90的测试结果  见表1。本调查共发放问卷114份,收回114份,回收有效率100%,量表项目应答率为100%。调查结果显示,SCL-90各因子分除强迫、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躯体化、人际关系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抑郁、焦虑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表1  114例康复期患者的SCL-90的测试结果

    2.2  焦虑自评测查结果  在焦虑自评测查中,SAS能较准确地反映有焦虑倾向的精神病患者的主观感受,调查组对114例精神病康复期的患者进行了检查,得出SAS的平均总分为46.98±9.94,与正常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在抑郁自评(SDS)中,SDS的平均评分指数为61.23±5.34,与正常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3  对策

    3.1  适应家庭环境,给予健康的心理支持  由于长期住院,患者产生了依恋医院、依恋医务人员的心理和习惯行为[4]。将要出院或预想出院后患者一时无法适应院外的生活,由于社会上某些偏见认为得了精神病不光彩,患者会感到难以见人,或因病重时异常行为所造成的影响和后果,觉得无法弥补,从而产生一系列难以解脱的不良情绪,患者整天为此忧心忡忡,有时甚至采取自杀行为来逃避现实。为此,我们要开发患者对生活的兴趣,安排一些有益的活动或公益性劳动,如组织一些文体比赛、游园,与职工一起参加一些院内的劳动等,让他们有参与社会、融入社会的机会。

    3.2  进行技能训练,提高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应鼓励患者进行自我照顾、自我管理,如按时起床,搞好个人卫生,保持床铺整洁,吃饭时行为适宜,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用品,自己安排时间等。以改变疏懒少动和过分依恋医务人员的倾向。

    3.3  社会技能训练  社会技能训练称为人际关系或相互交往技能,它包括言语和非言语要素在内的复杂行为,这是与他人进行有效交往必不可少的,如交谈时语言要清楚,注视谈话的对方和适宜的反应(如姿势、表情、语调和适应的身体运动),是具有良好社会技能的一种表现[4]。对于有社会技能缺陷的患者,采取传授和训练的方法进行补救。学习自我表达和称赞他人以及如何对待批语,应付某一使他感到为难的社会交往问题和尴尬场面,并适宜地带患者到外面去实践,如去商店购物、探亲访友,参加社会交往和娱乐活动等,但在训练过程中,要避免过高或过低的刺激环境,一步步合理安排,既要使其与社会生活保持联系,又要避免急剧刺激,防止原有症状的活跃和疾病的复发,要使患者逐渐地、较自然地过度到生活中。

    3.4  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学习自我控制和调节  患者由于疾病的原因和社会偏见,极易产生自卑、抑郁、焦虑的情绪,一定要多鼓励,帮助教育树立生活信心,面对现实,学会承认它、适应它,当遇到不顺心的事和挫折时,要学会自我排解,自我调节,如向家人和朋友倾诉自己的苦恼,请他们帮助自己分担忧愁,并从中得到安慰和鼓励。欣赏音乐是调节情绪、自我排解见效快的一种方法,优美的音乐旋律和舒缓曲调会使人进入一种优美的境界,心中的烦闷和苦恼就会逐渐缓解。

    4  讨论

    精神患者经系统的治疗后,精神病阳性症状得到充分的缓解,为此也产生了一些心理的问题,经调查分析,确定了心理问题的种类,使用了心理疏导法和行为矫正法,有效地促进了患者的康复进程[5]。为此,对于精神病学的工作者来说,患者的康复痊愈不但以症状学为标准,还要注重患者的心理卫生,它不但是时代的要求还是我们人类共同的目标。

    为此,笔者搜集了几种关于健康的观点,它也许会给我们带来一点启示。第一,心身统一观点:以身为基础,以心为主导,两者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对内外环境刺激,心身作为统一整体作出反应,在考虑个体健康和疾病时,要注意心身两方面的反应,不能以偏概全。第二,人和社会和谐观点:人具有生物和社会两重性,人生活在特定自然、生态、社会环境内,必须全面考虑这些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对心身的作用,每个个体必须和他所交往的人保持和谐关系,才是促进心身健康。第三,认知和评价外界刺激信息的观点:认为社会因素影响健康导致疾病,不但取决于社会因素的性质、强度、持续时间,而且取决于个体对外界信息的认知和评价,有时后者可能占主导地位,许多社会因素必须通过心理的中介作用才引起心身方面不同程度的反应。这些社会因素也必须成为心理刺激后才能对健康和疾病发生影响,心理社会因素既能致病也能治病。第四,心理的主动适应和调节观点:个体在成长发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个性(人格)特点和对外界相处的特定反应或行为模式,这些特点和模式使个体在与周围人和事的交往中保持动态平衡,其中心理的主动适应和调节是使个体行为与外界保持相对和谐的主要因素,是个体保持健康和抵御疾病的重要力量[6]。所以,关注心理健康才能作到心身和谐统一,是健康的大标准。康复期患者阳性的精神症状消失,但随疾病的康复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精神卫生工作者要关注这些心理问题,解决这些心理问题,才是精神卫生工作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 韩美芳,孙爱琴,李风玲.健康教育处方对在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8(4):15.

2 李亚玲,李鹃,刘慧萍,等.病人满意度与护理服务质量的相关性研究.护士进修杂志,2006,10(5):610-611.

3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3.

4 罗艳华,何仲,关丽婵,等.医生、护士和患者对优质护理观点的比较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7,4(42):411-422.

5 沈渔邨.精神病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6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


作者单位:024006 内蒙古赤峰,赤峰市安定医院

作者: 刘瑞芹 2008-6-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