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年第5卷第1期

医院消毒供应室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医院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长期暴露在致病菌、尖锐器械、高温、高压、高腐蚀及潮湿、嗓音等危险因素当中,对人体造成直接危害。因此,加强工作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掌握相关防护措施,才能保障医院的安全生产和人身安全。【关键词】消毒供应室。防护医院消毒供应室是消毒灭菌物品的供应中心,......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医院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长期暴露在致病菌、尖锐器械、高温、高压、高腐蚀及潮湿、嗓音等危险因素当中,对人体造成直接危害。因此,加强工作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掌握相关防护措施,才能保障医院的安全生产和人身安全。

【关键词】  消毒供应室;职业暴露;防护


    医院消毒供应室是消毒灭菌物品的供应中心,是集中处理大量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场所,更是切断传播途径、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部门。消毒供应室的工作性质和环境决定了工作人员长期暴露于致病原、锐器、化学消毒剂、热源、压力容器、噪声、潮湿等职业危险环境当中。为了保障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本文就对消毒供应室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护措施。

    1  危险因素

    1.1  物理性因素

    1.1.1  利器损伤  在污染物品回收、清洗、包装及敷料制作过程中被针、刀片、剪刀等锐器刺破皮肤。

    1.1.2  热源损伤  如高压蒸汽灭菌、干热灭菌、烘烤、煮沸、蒸馏水的制作过程中,均可由高温、高压、蒸汽、烘烤等意外引起烫伤或烧伤。

    1.1.3  爆炸损伤  压力容器使用不当、空气中环氧乙烷浓度达到3%时易引起容器爆炸。

    1.1.4  电击损伤  供应室在进行常规操作中,接触大量电器、插头、插座,有可能出现漏电、触电等现象发生。

    1.1.5  紫外线辐射损伤  用紫外线灯辐射消毒,臭氧浓度超过0.3%/m3时,如直接照射,可引起皮肤、眼睛的损伤[1]。

    1.1.6  工作环境影响  如噪音、空气闭塞可引起工作人员头晕、眼花、心慌、耳鸣、情绪焦虑、听觉迟钝、血压升高、疲劳等。潮湿可引起风湿性疾病。

    1.2  化学性因素

    1.2.1  含氯消毒剂  供应室通常使用含氯消毒剂浸泡医疗器械。高浓度、接触时间长,能破坏皮肤脂质层,引起呼吸道深部病变,对皮肤黏膜有刺激与腐蚀作用,溅入眼内可导致烧伤。

    1.2.2  环氧乙烷  环氧乙烷液体如接触皮肤可引起刺痛、冷感、红肿、水疱、血疱、甚至烧伤。吸入环氧乙烷气体可引起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引起肺水肿。

    1.2.3  过氧乙酸  高浓度的过氧乙酸对眼睛及皮肤均有刺激作用,甚至烧伤。

    1.2.4  重铬酸钾硫酸、浓盐酸  使用不慎,溅污皮肤、眼睛时可引起腐蚀、烧灼伤。

    1.3  生物性因素  主要是通过在污染物品的回收、清洗环节时,被污染过的针头、注射器、穿刺针、手术器械及沾有血液、体液的器具、布类,穿透工作人员皮肤、黏膜而感染上乙肝丙肝艾滋病病毒等经血液传播性疾病。有资料表明,健康的医务人员患血源性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被已感染的乙肝、丙肝、艾滋病病毒患者用后的针头刺伤,其发生乙肝、丙肝、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危险分别是30%、1.6%、0.3%[2]。

    1.4  个人因素

    1.4.1  心理原因  工作中因过度疲劳、紧张等工作压力过大造成心理损害。

    1.4.2  体力操作  当人力搬运货物、装载、推车时,如果姿势不正确或负荷超重会引起扭伤、拉伤。

    2  防护对策

    2.1  利器的防护  回收各种穿刺针、刀片等利器,不能用手直接接触,应用钳子夹取。严禁用双手回套使用过的针头或折弯、折断针头,如需回套针头必须用单手回套。废弃的利器装放在防水耐穿刺的容器内,容器一次性使用。

    2.2  热源的防护  在进行高压灭菌、干热灭菌、物品烘烤、蒸馏水制作、煮沸时,都要在温度下降冷却后才能接触物体或物品,或用隔热手套触摸或取物。

    2.3  电击的防护  对各种电器按操作规程使用和定期维护,如有故障不能强行使用或自行修理,应请专业人员进行维修。对高电压的设备,必须专线和专用插头、插座。电器使用过后要拔出插头,地面保持干燥,防止漏电。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

    2.4  爆炸的防护  高压灭菌时,严禁高温、高压,并按安全操作规程执行。环氧乙烷浓度不能超过3%。

    2.5  紫外线辐射的防护  不能直接在紫外线照射的灯下暴露,如需要暴露时必配戴防护眼镜和穿防护衣。

    2.6  工作环境的防护  尽量减少噪声,如工作人员走路轻、说话轻、开门关门轻、操作轻、推车的轴轮经常润滑加油。

    2.7  化学因素的防护  掌握供应室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特性、配制、毒副作用及注意事项。配制和使用时配戴口罩、眼镜、手套防护,避免溅入眼睛和尽量减少原液直接与皮肤接触,室内空气保持流通。

    2.8  生物因素的防护  在回收及清洗过程中要穿戴好防护用品,如隔离衣、裤、加厚塑胶手套、围裙、口罩、护目镜或面罩、袖套、套靴、耳塞等。回收的物品应先冲洗再浸泡消毒,对已知感染的物品先消毒后清洗。每次操作后要洗手,脱手套后也要洗手,同时避免刺伤。

    2.9  个人因素防护  对心理有负担的人员,可多与同事或领导倾诉、交谈、沟通,从中获取同事或领导的同情、帮助、关心、关怀,另外多参加户外活动或者听轻松愉快的音乐。对搬运造成损伤的,在搬运时采用正确的搬运姿势,对过重过长的物品,不要勉强搬运,应两人或多人配合搬运。

【参考文献】
  1 曾慧军,吴欣娟.实用专科护士丛书供应室分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46.

2 王羽.医院感染管理办法释义及适用指南.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12.


作者单位:546300 广西宜州,宜州市中医院消毒供应室

作者: 兰庆元 2008-6-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