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年第5卷第6期

脊髓损伤患者的心理康复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脊髓损伤后普遍存在导致肢体瘫痪的情况,除损伤部位疼痛外,立即出现的下肢或四肢的瘫痪,使患者的心理产生剧烈的波动,大部分患者有心理障碍或绝望轻生的念头,尤其在早期,心理变化很大,不能接受截瘫的现实,轻生绝望的心理导致患者不能积极配合治疗,延误治疗时机,直接影响后期康复效果。所以对于脊髓......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脊髓损伤后普遍存在导致肢体瘫痪的情况,除损伤部位疼痛外,立即出现的下肢或四肢的瘫痪,使患者的心理产生剧烈的波动,大部分患者有心理障碍或绝望轻生的念头,尤其在早期,心理变化很大,不能接受截瘫的现实,轻生绝望的心理导致患者不能积极配合治疗,延误治疗时机,直接影响后期康复效果。所以对于脊髓损伤后心理康复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与患者之间良好的交流,疏导患者的消沉意志,激发患者的信心,使其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对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树立信心。这样才能调动患者积极主动以坚强的毅力来配合各项治疗和康复。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心理护理 心理康复 心理波动期

    脊髓损伤后普遍存在肢体瘫痪的情况,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创伤,截瘫患者多数在正常劳动的情况下,发生意外事件(如车祸、工伤、自然灾害)突然受伤。突然出现的下肢或四肢瘫痪,严重丧失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使患者的心理产生剧烈的波动。意志消沉,轻生绝望等心理直接影响治疗的进行。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患者的心理变化可以归为四种类型(抑郁型、焦虑型、愤怒攻击型、依赖型)[1]。针对患者不同类型的心理应做出不同的处理重点。帮助患者恢复信心,调动患者在各项治疗和护理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以坚强的毅力来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的进行。

    1  抑郁型

    在发生截瘫后,患者一时不适应,产生抑郁状态,轻者安静,抑制不愉快,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较严重者持久闷闷不乐、忧愁、沮丧、注意力记忆力减退,还有些患者自卑、自责,带有自杀念头。

    针对这种类型的患者,要针对其特点,树立患者对生活的信心,讲解病情,教其恢复肢体功能的方法,并让患相同疾病的正处于恢复期的乐观型的患者献身说法,让患者看到希望,振作起来,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当然不能只是一味地劝解,还要让其发泄心中的苦闷,重视家属的作用,家属的陪护是有效的心理支持和情感交流,可以使患者获得心理慰藉,减轻患者孤独感。

    2  焦虑型

    有些患者对自己残疾产生焦虑情绪,以至出现植物神经系乱症状,如便秘、心悸、早搏、贲门幽门痉挛症、颜面潮红、双手、面部出汗,严重可出现呼吸窘迫症状。

    这类患者多数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病情轻重程度,和对以后的生活情况无法了解。针对这些应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放松焦虑情绪,根据患者的接受能力与其探讨患者的治疗情况,使患者了解相关疾病的知识。并帮助患者制订适宜的恢复计划,让其看见希望。护理人员及家属在护理康复过程中要主动与之交谈,细心耐心,态度和蔼,满足患者的生活需要,降低焦虑程度。

    3  愤怒攻击型

    患者对自己残疾无法接受,采用攻击行为,大吵大闹,摔打物品,撞击他人或无顾忌的行为来发泄自己的不忿。

    这类患者多发于青年人,无法接受现实,护理人员要耐心细致地观察患者的言、情、动并做心理护理,尊重患者,细心呵护其自尊心,努力培养患者的自信心,使患者认识到采用合理的医疗技术和措施,病情能够改善。应给予患者生活上的关心和帮助,使其感到温暖。指导患者正确认识和科学地评价自己的伤、病、残程度,积极谋求改善自我行为,树立实事求是的力所能及的生活目标,从而达到康复所需要的最佳心理状态。

    4  依赖型

    患者自以为自己是个废人,完全依赖别人生活,不去做任何训练,或因训练时发生挫折而放弃中断锻炼。在整个康复治疗计划实施中,不可忽视患者的精神因素的影响,更不能忽视患者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如果患者缺乏改善病情,认识现实,重新生活的愿望,即使再完备的康复治疗计划也要落空,因此,医护人员要以满腔热情进行心理支持疗法,诚恳、耐心、同情、鼓励患者改善各种情绪的影响,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自我锻炼的决心,使患者在参与康复训练中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护理人员还要关心患者的生活,随时解决存在的困难,创造和谐友好的环境气氛。并以实事求是的方法将患者经康复训练所能达到的恢复功能水平告诉家属及患者本人。以在不断实现的护理目标中取得患者信任。为使患者在出院后能适应残疾人的生活,要帮助患者接受现实,寻求新的生活,新的职业,平衡社会地位变化后的心理。还要在康复训练中训练好家属使其成为一个有助于患者的人,解决家庭成员中由患者瘫痪造成家庭成员不平衡及烦恼心理,指导他们对患者做具体事情时的种种要求及患者出现各种生活问题的处理方法。

    在康复治疗过程中还要注意调整患者一下几方面的心理:(1)否认:否认自己的病情。一般来说,否认对疾病的康复不利。在健康心理学和康复医学中,已把患者的否认心理和不遵医嘱(uncomplaisance)行为列入专门研究课题。(2)偏信:由于有偏见,就易偏信。对医师的科学指导不相信,反而对江湖医生或骗子的“灵丹妙药”、“祖传秘方”、巫医神汉的鬼话和非医务人员的不科学建议坚信不疑;也有人虽不全信,但往往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结果上当受骗,延误治疗康复。(3)宿命观:在不幸面前,往往有自怜、自责或罪孽感,误认为生病是命中注定,是祖宗不积德的报应,罪延子孙,合当受罪;有的甚至自卑、自责,把自己视为等外公民,甚至没有求治和康复的信心与要求。在康复中,必须去掉宿命观,振作精神,与自己的不幸拼搏,才有利于康复[2]。

    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促进疾病的恢复,通过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分型,并针对性进行护理,调整了患者的心理因素,疏导患者的消沉意志,激发患者的信心,促使其对自己的病情有正确认识,对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树立信心。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心理和生理的健康,这样才能调动患者积极主动以坚强的毅力来配合训练。

【参考文献】
  1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11-213.

2 李天心.医学心理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院联合出版社,1998,948-952.


作者单位:412300 湖南攸县,攸县人民医院

作者: 陈幼婷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