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年第5卷第6期

中药加针灸治疗胸腰椎骨折后腹胀便秘的效果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利用中药辨证施治并配合穴位针灸治疗,来解决胸腰椎骨折后所引起的腹胀便秘并发症,从而减轻患者心理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结论中药与穴位针灸配合治疗,对胸腰椎骨折后伴发腹胀便秘疗效确实。【关键词】胸腰椎骨折胀便秘中药穴位针灸随着社会发展,脊椎外伤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其中,......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利用中药辨证施治并配合穴位针灸治疗,来解决胸腰椎骨折后所引起的腹胀便秘并发症,从而减轻患者心理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方法 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在常规饮食、运动、心理护理基础上,单独使用桃核承气汤经煎服,每日2次,每次200 ml;试验组42例,选用桃核承气汤加减煎服,每日两次,每次200 ml,同时配合穴位针灸治疗,观察患者腹部症状、体征及排便情况。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88.1%,对照组总有效率66.7%,两组比较,χ2=4.87,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药与穴位针灸配合治疗,对胸腰椎骨折后伴发腹胀便秘疗效确实。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胀便秘 中药 穴位针灸

    随着社会发展,脊椎外伤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其中,胸腰椎骨折在脊椎骨折中占很的很大比例。脊椎骨折后,局部疼痛、腹胀痛、便秘是临床常见症状[1],林梓凌认为脊柱创伤仍然是身体各部位骨折并发便秘最高的病。这不但给患者带来痛苦,也增加了护理工作量。我科自2003年6月起,对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中药和针灸辨证论治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6月至2007年6月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急诊科收治胸腰椎骨折后所致便秘并发症的72例患者中,男49例,女23例;年龄18~51岁,平均41.3岁。其中高处坠落47例,车祸致伤20例,自行跌伤5例;单纯性胸腰椎骨折62例,椎体有粉碎性骨折10例。全部病例均行胸腰段正侧位X线片检查确诊为胸腰椎骨折并出现腹胀、便秘。所选病例排除有神经损伤情况,排除受伤前有习惯性便秘患者,排除入院前已经使用过通便药物的病例,排除有机械性肠梗阻患者。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2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轻重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均参照中医诊断标准:(1)以患者排便时间延长,每次排便之间隔在72 h以上;(2)便质干结,甚则如羊屎或团块,排便费力,或大便并非干结而排出困难者[2]。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试验组根据中医中药辨证论治的原则,针对不同的个体,选用桃核承气汤加减煎服,每日两次,每次200 ml,饭前服用,同时配合穴位针灸治疗。针灸法选用主穴为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大肠穴、中脘,采用1.5~2.5寸一次性毫针,用平补平泻法进针1~1.5寸,得气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治疗5天为1个疗程。在行中药和针灸的同时,按骨科常规处理骨折;对照组单独使用桃核承气汤加减煎服,每日2次,每次200 ml,饭前服用。

    1.2.2  疗效标准  痊愈:腹胀、腹痛消失,恢复正常的排气、排便;有效:腹胀、腹痛明显缓解,已可排气、排便;无效:腹胀、腹痛无缓解,仍有便秘。表1  两组疗效比较注: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P<0.05

    1.2.3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3  讨论

    胸腰椎骨折多由高处坠落,臀部着地,暴力间接传达脊椎,而造成椎体压缩性变窄,其周围组织也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病理变化。腹胀是胸腰椎骨折后患者出现的常见症状,给病人增加了很多痛苦,严重者可造成不良后果[3]。现代医学认为,正常的排便反射是直肠内粪便刺激肠壁内感觉感受器,刺激信号传入脊髓骶段的排便中枢,并上传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命令排便中枢,发出排便冲动,使直肠平滑肌加强蠕动,提肛肌收缩,肛门括约肌松弛,大便排出。当胸腰椎骨折后,由于腹膜后血肿的形成,刺激甚至压迫植物神经,而致其功能紊乱,使肛门括约肌的随意控制及直肠的排便反射均消失,肠蠕动减慢,甚至麻痹。粪便在肠内滞留时间过久,水液被吸收,而致便质干燥难解。由于腹膜后血肿的程度及波及范围不同,胸腰椎骨折后出现肠麻痹的症状轻重差异很大。

    中医学认为,胸腰椎骨折主要伤及督脉和膀胱经,经脉瘀阻,内传脏腑,导致脏腑传导功能失调,加之气血紊乱,淤血内聚,阻滞气机,瘀滞于肠中与燥屎相结,阻塞肠道,腑气不通。患者舌质红绛,苔黄厚腻,脉弦紧,属实证。应治以理气化瘀,通导肠腑。故选用桃核承气汤加减,方中大黄苦寒泻热,推陈致新又能活血;芒硝咸寒润燥软坚,泻热通便;桃仁苦润,活血化瘀兼能润肠;桂枝辛温宣阳,行气疏经通络;干草艰中,调和各药。诸药配伍,共同协作。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有效地解除腹膜后血肿对植物神经的刺激、压迫,恢复其功能。此方药能显著增加肠道的蠕动、容积和推动功能,故临床施治疗效显著。患者在口服中药期间,尚需进一步辨证施食。胸腰椎骨折患者并发腹胀便秘应忌辛辣厚味,酒类,多食清热生津的清凉食物,如香蕉、西瓜等;忌阻滞气机的事物,如糯米,油腻之品,多食豆制品、萝卜以行气宽中。饮食要富有营养且多渣为宜,平时多饮水。

    穴位针灸对尿便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能有效地促进胃肠平滑肌、膀胱逼尿肌的收缩,达到排气、排便的目的[4]。其中天枢为大肠募穴,属胃经,调理胃肠,通导积滞,可治疗腹痛、肠麻痹等;足三里位于足阳明胃经,为全身强壮要穴,具有健脾和胃、理气降逆的作用[5];上巨虚是大肠下合穴,有“合治内腑”之意,明理腑气,恢复大肠传导功能,调畅大肠气机。临床以三穴为主,可配合大肠俞、中脘等穴,通过针刺刺激相关胃肠膀胱穴位,促进植物神经功能恢复,加强胃肠传输能力。在穴位针灸过程中,应做好以下护理:(1)对初次接受穴位针灸治疗的患者,操作前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疑虑,使其能积极配合。患者处于饥饿、过度紧张状态,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应先进食、适当休息后再行进针。对于体质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针刺手法不宜过强。(2)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神志变化,及时询问其感觉,防止发生晕针、滞针、弯针、断针等意外。(3)操作中严格遵守无菌技术,防止交叉感染,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的部位,不宜针刺。

    临床研究表明,中药加穴位针灸,合理运用,能有效地促进胃肠平滑肌蠕动,及时解除胸腰椎骨折后并发腹胀和便秘带来痛苦,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林梓凌,辛少芬.临床创伤骨折便秘发病原因调查.中国骨伤,2002,15(30):158.

2 陆永辉,邓倪.针刺治疗顽固性便秘40例.上海针灸杂志,2004,23(9):25.

3 张凤兰.高位脊椎损伤自主神经反射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1999,7,437.

4 梁英,余群华,陈元云,等.中药加穴位针灸治疗脊椎外伤大小便困难的护理研究.中国护理,2005,2(3):54.

5 邱茂良.针灸学.上海: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311201 浙江杭州,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急诊科

作者: 钱佳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