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年第5卷第9期

不同给药方式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的研究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比较间断静脉注射与微量泵持续泵入溶栓药物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效果。方法将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用每天两次静脉注射溶栓药物方法进行溶栓,试验组用微量泵持续泵入溶栓药物,比较两组的凝血酶原时间、局部疼痛分级、肿胀情况(下肢大、小腿的周径)。结论微量泵持......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比较间断静脉注射与微量泵持续泵入溶栓药物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效果。方法 将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用每天两次静脉注射溶栓药物方法进行溶栓,试验组用微量泵持续泵入溶栓药物,比较两组的凝血酶原时间、局部疼痛分级、肿胀情况(下肢大、小腿的周径)。结果 两组凝血酶原时间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疼痛分级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下肢肿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量泵持续泵入溶栓药物对溶栓效果较间断静脉注射方法可减轻患者疼痛,并可达到同样的溶栓效果。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静脉溶栓 微量泵 静脉给药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多以下肢青紫、肿胀、疼痛、影响行走为主要症状[1]。经患肢远端浅静脉输注尿激酶溶栓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理想给药途径。溶栓效果与溶栓药物的种类、剂量和给药途径有着密切的关系[2]。著名的血管外科专家汪忠镐教授在对减轻穿刺致血管损伤的护理方面作了极高的要求。据此我们成立研究小组,进行此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6年8月至2007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需静脉溶栓治疗患者60例,其中男21例,女39例;年龄22~67岁,平均43岁;左侧下肢深静脉血栓52例,右侧下肢深静脉血栓12例;病程7天~8个月;全部病例均选用尿激酶溶栓;每日50~100万u,总剂量300万u以内。

    1.2  方法

    1.2.1  给药方法  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需溶栓治疗患者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号,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试验组,每组病例数各30例,两组给药方法如下:(1)对照组:传统的给药方法,采用患肢外周静脉穿刺后行静脉注射给药,每天2次。推注时踝关节处扎止血带,患者感胀痛时松开,缓解后扎住止血带继续推注。(2)试验组:采用患肢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后用微量注射泵持续静脉泵入溶栓药物。

    1.2.2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断标准  探讨两种不同给药方法的溶栓效果,在溶栓的过程中(每7~14天为一疗程),分别对照两组的凝血酶原时间、局部疼痛分级、下肢肿胀(下肢大、小腿的周径)。

    2  结果

    2.1  两种方法溶栓前后凝血酶原时间比较  见表1。表1  两种方法溶栓前后凝血酶原时间比较 研究发现,两种方法在溶栓后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种方法溶栓过程中患者疼痛值比较  见表2。表2  两种方法溶栓过程中患者下肢疼痛值比较 两种方法溶栓过程中患者疼痛值比较,局部疼痛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两种方法溶栓前后大腿中部周径比较  见表3。两种方法溶栓前后大腿中部周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种方法溶栓前后小腿最大周径比较  见表4。表3  两种方法溶栓前后大腿中部周径比表4  两种方法溶栓前后小腿最大周径比较 两种方法溶栓前后小腿中部周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目前临床的溶栓药物多是患肢每天两次的静脉注射,血管内膜损伤是公认的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血液淤滞、内膜损伤、高凝状态)之一[3];在静脉注射的过程中多因血药浓度高致穿刺部位及患肢疼痛剧烈,疼痛刺激将导致血管收缩,从而局部的血流速度减慢,而血流淤滞、缓慢亦是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之一[4];在穿刺过程中因患肢水肿明显对静脉穿刺要求非常高,每人都有反复多次穿刺失败的经历,从而增加了患者的不适,同时反复多次穿刺也造成患者的血管的进一步损伤,从而加重血栓形成的可能性[5]。我们在与各位血管专家组成员的共同探讨并查阅相关文献后,针对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在给药方法上进行研究,将溶栓药物静脉注射每天两次改为由静脉留置针穿刺后用微量注射泵泵入,使药物均匀地注入患肢,保持血药的恒定浓度,同时可减少反复地静脉穿刺致静脉内膜损伤及局部用药的疼痛等,促进患者康复[6]。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在确保溶栓效果的情况下,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留置针穿刺用微量泵持续泵入溶栓药物的方式,持续微量泵入能减轻患者的局部疼痛、减轻患者的疾苦,增加了其舒适度,提高了生活质量,增强了其治疗疾病的信心,变被动、害怕治疗为主动配合治疗,降低了医疗费用、节约了护士给药的时间、提高了护士在患者心中的形象。

【参考文献】
  1 汪忠镐,张福先.血管外科手术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310-316.

2 林言箴.现代外科基本问题.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04.

3 肖占祥,张震生.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手术治疗.血管外科,2004,5(2):19-20.

4 姚陈,王深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理与转归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血管外科,2004,5(1):7-10.

5 朱越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疗进展.血管外科,2004,5(1):33-36.

6 高锐,易巍.取栓术与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对比分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5,4(25):237.


作者单位:330006 江西南昌,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透室

作者: 肖清英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