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年第5卷第14期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保留灌肠方法探讨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对传统保留灌肠方法进行改进。方法将需要保留灌肠的72例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基础护理学》中的保留灌肠方法进行操作,试验组采取改进保留灌肠方法进行操作。结果改进保留灌肠法明显减少灌肠液外溢,增加保留时间,减少病人住院天数,节省住院费用。...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对传统保留灌肠方法进行改进。方法 将需要保留灌肠的72例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基础护理学》中的保留灌肠方法进行操作,试验组采取改进保留灌肠方法进行操作。结果 改进保留灌肠法明显减少灌肠液外溢,增加保留时间,减少病人住院天数,节省住院费用。结论 改进保留灌肠方法可以提高疗效。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保留灌肠 方法


    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常常需要保留灌肠,以达到增加疗效,使病人更快的恢复的目的,但传统的保留灌肠方法存在灌肠液外溢多、保留时间短、疗效差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试着对传统的保留灌肠方法进行了改进,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4年7月至2008年7月我院收治需要保留灌肠病人72例,其中男38例,女34例,年龄在18~70岁,所有病人均确诊溃疡性结肠炎。

    1.2  方法

    1.2.1  分组  将72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即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每组病人年龄、性别、病程、病情轻重、临床表现、病变部位、病变范围均无明显差别。

    1.2.2  材料与方法  两组均采用口服药物及输液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同时每晚进行药物保留灌肠。灌肠液采用本院煎制中药,液量100 ml,液温39 ℃~41 ℃。灌肠前嘱患者排空二便。灌肠时取左侧卧位并垫高臀部10~20 cm,试验组选用15号韧性适宜的胃管代替肛管,对照组选用普通肛管,试验组肛管插入长度为20~25 cm,对照组肛管插入长度为10~15 cm,两组均采用滴注灌肠法。液压放低(灌肠液面高度不超过30 cm),缓慢灌入,每天1次,连续15~20天灌肠。灌肠完毕后轻缓拔出肛管,嘱病人平卧并垫高臀部10~20 cm,保持10 min,然后再向右侧卧1 h后才可以下床活动。

    1.2.3  评价指标  灌肠液外溢、保留时间、病人满意度、住院时间、住院费用。

    2  结果

    改进保留灌肠法明显减少灌肠液外溢,增加保留时间,病人满意度明显提高,平均住院时间缩短7~10天,住院费用平均减少20%,效果显著。

    3  讨论

    肠道是肌性器官,对压力反应敏感。人体直肠的长度约为12~15 cm[1],结肠比直肠长,容量大。当药液在直肠内积聚150~200 ml,直肠压力>55 mm Hg时,直肠壁感受器即产生强烈兴奋,通过神经反射产生便意,引起排便反应[2]。在生理状态下(除排便时和排便前),直肠一段总是空的。常规方法[3]肛管插入10~15 cm,药液正好灌入直肠或乙状结肠下段,引起排便反射,而使灌肠药液很快排出体外,影响了治疗效果。试验组将肛管插入长度增至20~25 cm,其肛管所达位置在乙状结肠内。因其容量较大,单位时间内灌肠药液流入直肠容量减少,药液在肠内存留时间明显延长,增加了药液吸收,达到更好临床效果。这与存留时间愈长疗效愈佳的研究结果相一致[4]。选用15号硅胶胃管代替肛管灌肠,因其比肛管细,插入时减少了对肛门括约肌的机械刺激。患者灌肠时取左侧卧位,拔出肛管后嘱病人平卧并垫高臀部10~20 cm,保持10 min,然后再右卧1 h后可以下床活动,更有利于药液在肠内保留吸收。本次结果显示:试验组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长、有效率高、住院时间短,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表明,改进溃疡性结肠炎保留灌肠方法更有利肠道吸收药液,增强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伟月.妇科术前灌肠患者的护理体会.护理研究,1994,8(2):8.

2 李鸿勋.生理学.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73.

3 余爱珍.基础护理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41.

4 伊红.溃疡性结肠炎病人保留灌肠方法的临床研究.护理研究,2005,19(9B):1852.


作者单位:100032 北京,北京市肛肠医院内科

作者: 秦文红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