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年第5卷第15期

手术室护士锐器损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手术室护士。锐器损伤。防范措施锐器损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具有潜在感染的危险,医务人员的皮肤被锐器刺伤是职业暴露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血源性传染病的主要传染途径。临床第一线的护士,每天完成大量注射、取血、输液等患者治疗工作,由于接触注射器、输液器及输血器等医疗锐......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手术室护士;锐器损伤;防范措施

    锐器损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具有潜在感染的危险,医务人员的皮肤被锐器刺伤是职业暴露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血源性传染病的主要传染途径。临床第一线的护士,每天完成大量注射、取血、输液等患者治疗工作,由于接触注射器、输液器及输血器等医疗锐器物机会多,在日常工作中被锐器损伤是常见的,而手术室护士由于工作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因此发生锐器损伤几率也高。国外文献报道,护士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1075人中有866人发生过锐器损伤,刺伤率高达80.6%,远高于1983年美国Homory的针刺伤发生率61.1%的研究结果[1]。

    据报道,20多种血液传播性疾病可通过针刺伤传染。而只需0.004 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每毫升感染乙型病毒(HBV)的血液中含有1亿个乙肝病毒微粒。每毫升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的血液中含有成千上万的HIV病毒微粒。HBV在干燥环境中可存活1周,而HIV仅存活10 min。国外研究证实:HBV感染率高于HIV感染率55倍,高于HCV感染率38倍,医务人员感染HBV是普通老百姓的5~6倍。

    针头是护士最亲密的“工作伙伴”,但也是对她们伤害最深的锐器。一项调查统计,全国有80%的护士曾受过针刺伤,抽查100名手术室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为96%,其中缝针刺伤95%,刀剪刺伤24%注射或整理器械等刺伤78%,而健康的医务人员患血液传播疾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经血液传播疾病主要包括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疟疾等[2]。

    1  锐器损伤的主要原因

    1.1  自我防护意识淡漠  没有充分认识到锐器损伤后的危害性,存在侥幸心理,即使被损伤,患传染病的几率也很小,在接触锐器时不注意防护,操作时不严格操作规范。如掰玻璃安瓿时不用砂轮划、不垫纱布、不戴手套等,手术器械护士在感染患者手术中配合时不戴双层手套。

    1.2  职业防护教育知识缺乏  由于医院或科室重视程度不同,护士学习及理解能力存在差异,实际掌握并运用防护知识的程度也不同,在工作中有许多手术室护士不严格遵守规范化操作程序,而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1.3  工作任务繁重或紧急  工作任务繁重或紧急抢救需立即大量输血液。在紧张忙碌的情况下,易发生锐器损伤。

    1.4  科室规范化管理  如超过半数的县级医院,没有使用规范的利器盒收集锐器,有的医院使用塑料袋直接装针头,有的医院虽没有利器登记本,但清一色空白。

    1.5  工作粗心,技术不熟练,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手持锐器物指向他人。

    2  防范措施

    2.1  为防止锐器伤的发生,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医疗护理操作常规

    2.1.1  建立防护制度,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  在接触患者血液或体液的操作时要戴手套规范操作行为,培养良好的操作素质,及时处理使用过的锐器,禁止双手回套针帽,禁止用手分离污染过的针头和注射器,禁止直接传递锐器,禁止手持裸露的锐器物指向他人,应建立安全管理理念。

    2.1.2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从思想上重视锐器伤的危害性、严重性,工作精力集中,不可心存侥幸心理。

    2.1.3  安全使用锐器任何时候应尽可能使用带有安全性能的静脉注射装置  静脉穿刺和静脉注射时应戴手套;当给意识不清的患者使用锐器时,应有助手协助;盛装锐器盒子不能过满,不应超过盒子的3/4;不能将锐器随意放置无人管理;锐器盒应放置在齐腰部分方便使用的位置;在运送用过的注射器前,特别是运送装有动脉血样的注射器,要用移去针头的器具先移掉针头,再封上一端为盲端的套壳[3]。

    2.1.4  医院重视职业防护教育  组织防护知识学习,强调自我防护的重要性。工作中人员合理配置、合理排班,为护理人员提供充分的休息时间,减轻压力,减少因工作忙乱而造成的损伤。

    2.1.5  工作态度严谨  要正规操作,如掰玻璃安瓿时,用砂轮划并戴手套,垫纱布掰,如不慎掰碎,及时清除桌面的玻璃碎屑,并用抹布擦拭,每次用之前先抖一下抹布,且不能挤的太干,以免被抹布上玻璃屑所伤。

    2.1.6  完善制度  建立职业防护教育制度和职业安全技术培训制度。

    2.1.7  遵循普遍防护原则  我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对医护人员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推行“标准预防”措施,主张患者的血液、体液无论是否具有传染性,都应充分利用各种屏障防护用具和设备以减少职业暴露的危害性,最大限制地双向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这和国际上所遵循的普遍性防护原则是一致的。为此,各级医院应规范护理操作行为,大力倡导安全操作,建立医疗锐器伤登记报告制度,并由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管理。

    2.2  锐器伤处理  一旦不慎被锐器所伤,应保持镇静,立即挤出受伤部位的血液,使部分鲜血排出,相对减少受污染的程度,同时用流动水和消毒肥皂液清洗。然后用碘酒消毒后包扎伤口,如被有传染病污染的锐器所伤,应采取预防接种及治疗,并定期复查,上报有关部位,进行医学观察,建立档案。

    总之,护士锐器伤这一职业伤害应受到护士本人、医院领导及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并由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管理,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包括对所有医疗器具进行严格消毒,安全处置医疗废弃物,在临床推广应用安全产品和技术如自毁式注射器(anto-disable,AD)、安全静脉留置针等。尽可能完善医疗设备和防护设备,切实保证护理安全管理各环节的通畅,医务人员的锐器伤就可最大限度地减少。

【参考文献】
  1 戴青梅.医务人员职业性损害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2,37:252.

2 周益秋.手术室护士的危害因素及预防措施.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6(18):34.

3 殷小基.医院职业性锐器伤害检测和处理.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2,1(1):33.


作者单位:130021 吉林长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作者: 孙悦,王卫东,王梅玲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