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年第5卷第18期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老年患者。心理特点。护理我国已进入老年社会,老年人健康问题是社会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老年人的定义:老年人指年龄在65岁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机体在生理、生化、组织形态等方面都会出现退行性变化,称之老化。...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老年患者;心理特点;护理


    我国已进入老年社会,老年人健康问题是社会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老年人的定义:老年人指年龄在65岁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机体在生理、生化、组织形态等方面都会出现退行性变化,称之老化。表现为:一是储备能力减少,全身器官和生理功能衰老退化,在受到外界不良刺激时,易引起功能障碍;二是由于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失调,老年人对外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相应降低,不论是自身环境改变还是社会环境改变,均会对老年人的健康产生影响;三是由于免疫功能和内分泌功能的逐渐减退,老年人的抵抗能力逐渐下降,在相同外因作用下,老年人比青年人易患各种疾病且程度严重;四是由于机体衰老、疾病的困扰以及外环境的改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老年人逐步丧失自理能力,从而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同时由于生活渐失独立性,经济、人际关系及社会地位的改变,患者一旦知道自己患了病,心理调适不良者易出现各种情绪,产生如下心理现象[1]。

    1  心理特点

    1.1  孤独感和无价值感  老年人从忙碌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之后生活重心发生了根本变化,与同事往来明显减少,若老伴去世,子女不在身边,又抱病在身,就会感到生活空虚,孤独寂寞,随着年龄的增长,视力、听力明显减退,对周围事物反应迟钝,有被抛弃感,内心易产生无价值感,导致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

    1.2  心情抑郁、焦虑、恐惧心理[2]  抑郁是一种闷闷不乐、忧愁压抑的消极情绪,它主要是由于丧失或预期丧失引起的,老年疾病具有年龄高、病程长、残疾率高的特点,造成对老年人健康的威胁,老年患者由于对自身疾病及治疗缺乏认识,对病情估计较为悲观,容易产生烦恼、焦虑、抑郁情绪,加上对治疗费用的担忧,疾病迁移不愈给家人造成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所致的内疚,对生命的恐惧,都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

    1.3  自尊心强  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特别是一些老年人从领导角色进入患者角色,心理上很难接受,加上内心的孤独感和无价值使感情变得脆弱、敏感,易从行为上表现出自尊心过强,对自体功能过于关注,特别在意家人及医护人员对其的态度,稍有不如意就反应激烈,甚至暴跳如雷,不听解释。

    1.4  情绪不稳定,行为改变  在老年人群中,情绪改变差异很大。许多人年事已高,对生活兴趣不减,内容丰富,心情舒畅,不为一般小事而烦恼,但也不乏一些思想贫乏,生活单调的老年患者易为小事所困扰,易在心理上产生老而无用之感。主要表现为愁眉不展,心事重重,沉默少语或多语、多疑等,还出现食欲减退、失眠等,对外界环境缺乏兴趣,刻板,常不愿改变过去的老习惯,不易适应新的环境。有的老年人却表现为童心复萌,如爱吃、贪玩、表现天真,有的喜欢追忆往事,留恋旧日的朋友,喜欢炫耀自己年轻时的自豪之事,个性较强的老人常自以为是,顺从性差,不配合治疗,心胸狭窄,好猜疑,妒忌,易激惹等[2]。

    1.5  消极、悲观  老年慢性病病程长,反复发作,疗效不明显,患者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往往对疾病的恢复缺乏信心,特别是一些农村老年患者因经济较困难,害怕拖累儿女,放弃治疗,甚至有的产生轻生念头[3]。

    2  护理

    2.1  帮助患者消除忧郁、孤独心理[3]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大多数患者住院期间,子女均不能守在身边,这便加剧了患者的忧郁、孤独心理。老年患者最大的特点是害怕寂寞与孤独,社会信息被剥夺和对亲人依恋的需要不能满足是患者产生孤独感的主要原因。加上陌生的医院环境,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在工作时要尊重老人,护士多和老年患者攀谈,耐心倾听患者心声,帮助其摆脱孤独的境地,生活上提供方便,使其尽快适应医院生活,同时在设备和管理水平许可的条件下,应允许家属探视或昼夜陪护,让患者感受家人的关爱,亲情的温暖,提供情感支持其保持乐观的态度接受治疗。

    2.2  消除其焦虑、恐惧情绪  患者入院后,护士应主动热情地迎接他们,耐心细致地做好入院宣教,利用语言技巧及实际行动增强患者的信任感,开导其乐观对待疾病的预后转归,告知其心情舒畅有利于身体早日康复。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了解其个性、爱好、饮食起居、习惯,可以获得较全面的患者心理资料,针对个体差异进行护理,满足其心理需要。

    2.3  善待老年患者的自尊心理  老年人在健康、精力、能力、亲人、朋友、社会关系等方面,渐有所失的情况下,他们孤独、寂寞、精神萎靡,因此,需要更多的尊重,护士对老年患者的意见,要尽可能听取和采纳,对老年人的健忘和反复唠叨要给予谅解。对老年患者的称谓得当,加强沟通,多关心问候,了解患者的文化程度,兴趣爱好,家庭情况,工作经历,再根据其个体予以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新的生活目标,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重视老年患者的参与意识和自身价值,使其尽量产生较少丧失感,重新体会到新的生活乐趣。

    2.4  帮助老年患者消除依赖心理  大多数患者病后都受到家人的极大关注,日常生活受到全面料理,这无疑强化了患者角色,不利于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美国心理学家对冠心病、心肌梗死发作后康复情况的调查表明,妻子无暇更多关心照顾的丈夫康复较快,而那些处处备受关照的丈夫反而康复慢[1]。学家认为,这是因为慢性患者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有病,逐渐进入了患者角色,周围对他照顾太多,从而强化这种角色,患者可能沉溺这种疾病带来的优待中乐此不疲,因此护士让老年患者注意安心养病的同时,也要鼓励其进行适当的活动,为日后恢复生活和参加社会活动做好准备,使其摆脱心理依赖,产生要“康复”的动机,以尽快达到心理康复。同时做好相应疾病的专科护理,使老人得到恰当满意的治疗,早日恢复心理和生理上的健康[4]。

    2.5  解除消极悲观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患者入院后常常把希望寄托在医护人员身上,疾病的转归及预后是他们极其关心的事,同时也是影响他们情绪的主要因素,在遵守保护性原则下,向老年患者解释说明,并举例同种疾病患者恢复的情况,或让康复好的患者献身说法,及时通报治疗效果和身体恢复情况可增强其信心,消除思想顾虑,稳、准、快、熟练的技术操作可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同时护士要多观察患者的情绪,行为等异常变化,让其注意力转移到愉快的事情上,丰富有趣的文娱活动,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助于克服消极情绪的滋长,驱散患者的忧郁与烦闷。鼓励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培养对生活的适应能力,让心理适应社会[3]。

    3  健康教育

    研究表明,导致各种疾病的重要原因是不良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及不健康的心理和恶化的环境。而健康教育又是所有卫生问题、预防方法及控制措施中最为重要的方面。健康教育要根据老年人的性格、文化、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的不同而不同。健康教育要走出病房、走出医院、走向社会、走向家庭,达到“防患于未然”的预防保健目的。因此,医护人员要向老年患者宣传预防、保健、健康知识,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老年人学习饮食卫生、体育活动、睡眠、用药科学知识和合理方法,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卫生保健知识,社会也要给老年患者创造有利于生存的环境,丰富他们的休假活动,适时组织老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有益于社会的力所能及的工作,满足他们对健康、自我实现的需要[1]。家庭也要给老年人正性情感支持,给老年人更多的关心和陪伴,在满足老年物质生活的同时,注重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真正实现健康老龄化。

   

【参考文献】
  1 姜培元.老年患者心理护理措施研究.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141-142.

2 吴霞,辛春丽,杨文静,等.浅谈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实用医技杂志,2006,13(8):1374.

3 王萍.老年病人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现代护理,2007,4(30):41.

4 孟扛.老年病人心理生理特点及护理.中国实用医药,2007,2(1):108.


作者单位:410312 湖南浏阳,浏阳市大瑶中心医院妇产科

作者: 张秀英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