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年第5卷第18期

中药熏蒸治疗风寒湿痹证的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熏蒸治疗风寒湿痹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32例风寒湿痹证患者随机分治疗组137例和对照组9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药结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熏蒸治疗,比较两组的症状体征积分、实验室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ESR、CRP)的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改善症状体征积分的和降......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药熏蒸治疗风寒湿痹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32例风寒湿痹证患者随机分治疗组137例和对照组9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药结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熏蒸治疗,比较两组的症状体征积分、实验室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ESR、CRP)的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在改善症状体征积分的和降低ESR、CRP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的疗效以对风痹、寒痹为主,其总有效率89.78%高于对照组80.00%(P<0.05)。结论 中药熏蒸治疗风寒湿痹证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与常规疗法配合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中药熏蒸;风寒湿痹证;临床疗效;血沉;C-反应蛋白


    风寒湿痹系因风寒湿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在2006年10月至2008年3月我科采用中药熏蒸治疗此证,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住院患者165例,门诊患者67例,共23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37例,其中男52例,女85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26岁,病程最长16年,最短6个月;对照组95例,其中男37例,女58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24岁,病程最长18年,最短5个月。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中医风湿病学》[1],(1)主要临床表现:关节、肌肤、筋骨等部位疼痛,或肿胀、晨僵、麻木重着,或屈伸不利,甚则关节肿大变形,强直不伸、肌肉萎缩,或伴畏寒发热等;(2)发病多与气候变化有关,遇阴冷天气加重。按邪气偏盛具体分为风痹、寒痹、湿痹3型。

    1.3  排除标准  排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晚畸形或残疾者,合并严重的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疾病或精神病者;结核、发热、皮肤表面破损、溃烂,不宜采用中药熏蒸治疗患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针刺治疗,局部取穴为主,辅以根据证性辨经取穴,行痹以血海、风池穴为主,痛痹加合谷、太冲,着痹加足三里、丰隆等穴,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休2天再行下疗程;予中成药肿痛安胶囊口服,一次两粒,每日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同期应用中药熏蒸疗法,熏蒸药物为自拟熏蒸方:(当归12 g,川芎6 g,细辛3 g,桑枝10 g,海桐皮10 g,秦艽16 g,独活10 g,艾叶10 g,伸筋草10 g,寻骨风10 g,透骨草15 g,红花8 g,威灵仙15 g等),使用黄石市熊卿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DKWS(ZX)-8C多功能康复床(熏蒸型)用于患者的局部或全身熏蒸。操作方法:将药物放入发热器内胆加水1 600 ml,擦干内胆将其放入发热器中,左右转动内胆,使之平放,盖好盖。设置温度(41 ℃左右)和位置,按微机电源开关一次,使其进入工作状态将温度微调开关顺时针旋到最大位。当其有雾状态蒸汽散出时实施治疗。患者裸露治疗部位,躺于治疗床上,盖上被罩。据患者耐受温度情况适当调节治疗温度或适当调节温度微调开关,据患者熏蒸部位需求选择状态和定位状态。每次30 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1.5  观察指标

    1.5.1  临床症状体征  参考1989年《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类疾病》[2]中的分级方法,治疗过程中详细检查并记录各病例的主要症状体征如关节疼痛、压痛、肿胀、活动障碍、整体功能的轻重程度不同,分为无(+)、轻(++)、中(+++)、重(++++)4个等级,依次记为0,1,2,3分,各症状体征的分数相加得积分后进行比较。

    1.5.2  急性炎症指标  检测反映急性炎症的指标血沉(ESR)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量。

    均在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疗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总积分变化及ESR、CRP两项实验室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成组t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或Ridit分析,所有统计均在SPSS 16.0软件中进行。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疗标准》[3]。治愈:症状消失,肢体功能活动恢复正常,实验室检查正常,症状体征积分值降低90%以上;好转:症状明显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积分值下降40%以上;无效: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明显进步,积分值下降小于40%。

    2.2  治疗结果

    2.2.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及ESR、CRP的比较  见表1。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及ESR、CRP的比较

    经成组t检验,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均有明显下降,但治疗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表明治疗组能明显降低症状体征积分、ESR、CRP。

    2.2.2  两组治疗各型痹证疗效的比较  见表2。表2  两组治疗各型痹证疗效的比较 经秩和检验,与对照组比较,在风痹、寒痹证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各型之间比较,寒痹证型总有效率最高,风痹次之,湿痹最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主要在风痹、寒痹疗效上优于对照组。

    2.2.3  两组临床总疗效的比较  见表3。表3  两组临床总疗效的比较  经Ridit分析,两组95%CI无重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风湿类疾病属中医痹证范畴,辨证多为风寒湿痹,它是危害人类的常见病、多发病,且多缠绵难愈,危害极大。对这类疾病,目前国际上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西药中常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免疫抑制剂等虽能消炎止痛,缓解病情,但长期应用毒副作用大。中医治疗此病有自身的特色,多采用内外治相结合的综合方法,且长期应用无明显毒副作用,在提倡绿色疗法的当今具有广阔的前景。

    中药熏蒸疗法是中医外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根据具体病情配药,采用现代的技术设备,把中药煎煮后,形成中药蒸汽熏蒸尽快被皮肤吸收而除病祛邪。现代研究认为,熏洗疗法充分利用了皮肤的生理特性,通过熏蒸将药力和热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皮肤和患处对药物的吸收,促进血液与淋巴的循环,加强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和体内废物的排泄,有利于组织间液的回流吸收,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调节神经体液,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又能刺激皮肤的神经末梢感受器,通过神经系统形成新的反射,从而破坏原有的病理反射联系,达到调节免疫,治疗疾病的目的[4]。采用我院自配中药方以调动身体“正气”的自主性抗病祛病能力为治则,以行气活血、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为治法,通过温热刺激使毛孔开放,全身出汗,让体内“邪毒”随汗排出体外,全身气血畅通,使邪去正复安。与常规针刺、中成药口服配合,加强祛邪通络的功效,促进疾病的好转。

    本研究认为,中药熏蒸疗法与常规针药结合治疗本病证,能明显改善关节疼痛、压痛、肿胀、活动障碍、整体功能,降低实验室急性炎症指标ESR、CRP,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特别是对于风邪、寒邪偏盛的风寒湿痹证。且中药熏蒸疗法在生态影响上是绿色的,在心理体验上是愉悦的,治疗中可兼顾享受。因此,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路志正,焦树德.实用中医风湿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11-212,220,230-231.

2 王兆铭.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类疾病.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542-543.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26.

4 陆继娣,沈鹰.熏蒸疗法的历史沿革.中医杂志,2006,47(7):556-557.


作者单位:412000 湖南株洲,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

作者: 文岳兰,唐 森,尹毅君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