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年第5卷第20期

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的护理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本文报告300例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护理,主要措施是及时降温,正确使用脱水剂,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抽搐,防止呼吸衰竭发生。通过护理流行性乙脑体会到高热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矛盾,降温是关键,控制和减少抽搐的发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做好健康教育利于医患护士间的沟通。【关键词】流行性......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本文报告300例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护理,主要措施是及时降温,正确使用脱水剂,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抽搐,防止呼吸衰竭发生。通过护理流行性乙脑体会到高热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矛盾,降温是关键,控制和减少抽搐的发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做好健康教育利于医患护士间的沟通。

【关键词】  流行性乙型脑膜炎;护理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是一种夏秋季由乙脑病毒引起的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病变范围较广,脑及脊髓均可受累,尤以大脑、皮质、丘脑和中脑最为严重[1],好发于儿童,以7、8、9三个月多见,较易发生呼吸衰竭及神经系统后遗症,以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为其特点,故早治疗,及时治疗,有效地实施护理,可使死亡率和致残率大为降低。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0例中男178例,女122例,年龄1~2岁190例,占63.33%,2~7岁108例,占36%,其他年龄2例,占0.67%。

    1.2  临床表现  300例中219例发热,高热达196例,均有不同程度头痛、呕吐、抽搐、昏迷、颈阻明显,抽脑脊髓压力增高,外观无色透明或微混,有的可出现呼吸衰竭,脑膜刺激征阳性。昏迷时间最长达12天7例,7天33例,3天49例,1天40例,最短12 h 70例。

    2  结果

    治愈202例,好转78例,失语12例,肢体痉挛7例,肢体震颤1例,死亡7例。其中死于呼吸衰竭5例,脑疝2例。

    3  护理

    3.1  做好一切抢救准备工作  患者入院主要为高热、惊厥、抽搐、头痛,有不同程度昏迷,易发生呼吸衰竭,故应做好一切抢救准备工作,如氧气、心电监护仪、气管切开,将患儿安置于安静,光线柔和的房间内,防止声音、强光刺激,有计划集中安排各种检查、治疗、护理操作,减少对患者的刺激,避免诱发惊厥或抽搐。室内温度保持在25 ℃,湿度50%~60%,可安置空调调温,随时配好抢救药物及器材,配合医生抢救患者。

    3.2  迅速降温  持续性高热可使机体代谢增快,组织耗氧量增加,而加重脑组织缺氧缺血,从而可诱发惊厥、抽搐,导致呼吸衰竭。此时首先采用物理降温,在体温持续高,抽搐频繁时应结合药物降温及使用脱水剂。一般可采用冰帽、冰袋、冷盐水或其他药物降温,从而控制惊厥,减轻抽搐。冰袋可置于头部,也可同时置于腋窝、腹股沟管等大血管分布丰富处,不能长期固定一个部位,尤其是头部、脚底,防止冻伤。冰帽可敷头部,也可用生理盐水150~200 ml置冷后清洗灌肠,体温仍持续不降者可用生理盐水加10%水合氯醛10~15 ml保留灌肠,早、晚各1次,10%水合氯醛可按1 ml/(kg·d)。在降温过程中密切注意患儿有无畏寒、寒战、皮肤的情况,降温30 min后测体温1次,并及时报告医生。在头部、上肢及腹部降温时下肢应同时注意皮肤温度情况,如果下肢循环不良,出现发凉、皮肤苍白、发紫等现象时,应酌情降温,必要时可在下肢保暖,头部及上肢等部位仍降温,从而及时降温。乙脑患儿最近主张不用酒精擦浴,因为乙脑属于中枢性发热,使用酒精擦浴效果不佳。一般发热可用温水擦浴,水温低于体温2 ℃~3 ℃。

    3.3  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呼吸衰竭

    3.3.1  保持呼吸道通畅  头偏向一侧,随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小儿吸氧导管一般为1~2 L/min,漏斗吸氧法,氧流量2~4 L/min,吸氧浓度25%~33%,缺氧严重时应用机械呼吸器,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一般情况下有痰液阻塞,及时吸氧的同时应予吸痰,翻身拍背部,每4 h一次,每日不少于6次。保持皮肤清洁,定时翻身,清除痰液可用湿化、雾化等措施,从而减少抽搐和惊厥,脑疝形成,防止呼吸衰竭的发生。

    3.3.2  合理使用脱水剂,防止脑疝发生  乙脑脱水剂使用及时、足量、按时,以20%的甘露醇、25%山梨醇为首选。甘露醇一般用量按1~2 g/(kg·次),10~15 min静脉推注,4~6 h/次,每日4~6次。在使用脱水剂治疗中要注意血管的保护,一旦药物漏至皮下应立即拔除,用硫酸镁湿热敷,以防局部组织水肿而坏死。

    3.4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3.4.1  抢救  在抢救过程中,专人护理,密切观察意识、瞳孔、抽搐和(或)惊厥次数,持续时间及生命体征等变化情况。每15~30 min测意识、瞳孔、T、P、R、BP,详细记录出入量,保护心、肺、脑等重要脏器功能,防止发生呼吸衰竭,因为呼吸衰竭是本病致死的主要原因。

    3.4.2  保持内环境平衡  及时监测血气、电解质,防止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保持静脉通畅,抽血,留标本。

    3.4.3  掌握脱水剂的作用机制  及时准确用药,观察使用脱水剂,尿量情况,尿量每小时100 ml以上才达到降颅内压效果,注意其不良反应

    3.4.4  密切观察脑疝的早期表现  患者由于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和脉搏变慢。婴幼儿常有前胸隆起。重者发展为脑疝,常见有小脑幕切迹疝及枕骨大孔疝,主要表现为颅内高压症状,昏迷、抽搐及中枢性呼吸衰竭加重;瞳孔忽大忽小,对光反应消失。患者常出现呼吸突然停止。如患者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反复惊厥,脉搏有力,血压升高,烦躁不安等应警惕脑疝的发生。

    3.4.5  出现惊厥和抽搐  医护在安慰病儿及家属的同时应沉着冷静,不必惊慌,可使用镇静剂,如小儿用地西泮注射液,用量按0.1~0.3 mg/(kg·d),肌注。

    3.4.6  昏迷患者  昏迷患者目前主张用头高脚低位,头部抬高15°~30°,以利于脑水肿消退。头偏向一侧,以防舌后坠阻塞呼吸道,利于分泌物从口流出,避免吸入呼吸道。定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眼部护理,每日用氯霉素眼药水滴药两次,做好口腔护理,每日用2%的朵贝儿漱口液漱口,勤换衣被,做好皮肤护理,并做好病情记录。

    4  体会

    4.1  立即降温  是抢救乙脑患儿的关键,高热可使代谢增快,组织耗量增加而致脑缺氧,缺氧同时,加重脑水肿和神经细胞的坏死。脑水肿引起频繁抽搐,导致呼吸衰竭。护理人员应做好降温措施,重视头部降温,降头温可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减少脑组织的耗氧量,降低机体代谢率。一般认为体温下降1 ℃,脑代谢可降低6.5%,颅内压可降低5.5%。温度不应降得过低,稳定在37.5 ℃~38 ℃。因为乙脑病毒在38.5 ℃以上繁殖较慢,而在31 ℃以下时繁殖快,抗体增加慢。

    4.2  认真观察病情  合理使用脱水剂向患儿介绍本病的临床表现,治疗特点及护理措施,让患儿及家属对疾病有所了解,从而增强治疗自信心。乙脑为了控制抽搐和脑水肿多使用脱水剂。一般首选20%甘露醇及25%山梨醇。甘露醇一般疗程为2~4日,由于大剂量或反复使用,造成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表现为血容量不足,脉搏细弱,低血压,心律失常以及意识障碍、躁动、昏迷,与颅内压增高相似的低颅内压综合征易混淆,易被误诊,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观察的同时除具有专科技能外,还要有一定的临床经验,才能及时制订出有效的护理计划,指导临床工作。

    4.3  心理护理及康复指导  按传染科虫媒病隔离,医护人员应多安慰患儿,坚持每天与患儿及家属交谈5 min,可用图片、卡片、科教片等对患儿进行教育,消除患儿恐惧、害怕、焦虑不安等不良心理状态。主动参与医护人员进行的各项活动,从而改善护患关系,以整体护理为中心,以病人为中心,满足患儿的各种需要。对发热患者不需要禁食者可用高热量、多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必要时可用鼻饲管喂入,对双眼不能闭全的昏迷者可用盐水纱布遮盖眼部,并用0.25%氯霉素眼药水滴眼,防止发生暴露性结膜炎。对失语者应多与患儿谈话,鼓励家属多与患儿说话,训练语言应循序渐进,尽快恢复语言。四肢瘫痪者每日用温水热敷早、晚一次,按摩、推拿关节做被动运动,每日一次,同时,配合理疗、针灸等,对震颤、多汗者可用安地片或美多巴片药物治疗。进行定期指导,逐渐锻炼各种功能,使其恢复,争取早日康复,从而提高人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内科学护理.全国高等医疗院校教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59.


作者单位:636250 四川开江,开江县人民医院

作者: 罗建珍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