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年第5卷第21期

糖尿病患者心理素质教育探索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16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深入地了解患者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针对不同的阶段进行心理辅导治疗,帮助患者树立打持久战的决心,更好地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关键词】糖尿病。教育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而患者的平均年龄却在逐......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 16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深入地了解患者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针对不同的阶段进行心理辅导治疗,帮助患者树立打持久战的决心,更好地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糖尿病;心理素质;教育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而患者的平均年龄却在逐步降低。通过治疗和护理实践,我们感到,先进的医疗手段特别是有效的治疗对于糖尿病患者固然十分重要,但在治疗中由于患者心理原因造成情绪波动或心理障碍致使糖尿病病情加重的例子也并不少见。坚持不懈和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有关疾病健康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教育,日益成为提高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重要环节之一[1]。

    通过近年来对我院收治的近1 160例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糖尿病患者在病发后的治疗过程中,其情绪波动或心理障碍随着病程的发展,大致会经历心理否认、恐惧焦虑、轻视麻痹、苦闷忧郁、失望放弃等五个阶段(表1)。我们通过对不同心理阶段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得到了满意的效果。

    1  心理否认阶段

    糖尿病患者起病表现多种多样,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大多无明显症状,只是在体检中突然发现血糖偏高,被怀疑有糖尿病。由于患者在心理上毫无准备,部分患者,特别是体质相对较好、无家族病史的患者往往不相信自己会有糖尿病。就主观臆断的否认患病的事实,拒绝通过进一步的检查,以明确是否确实患有糖尿病,从而延误了诊治。在我们观察的病例中,有52.7%的患者有这样的心理问题。因此,对在检查中发现血糖异常的患者,应认真分析,以高度的责任心、有针对性地向他们进行糖尿病基本知识的教育,让他们了解糖尿病早期的临床表现,以便能早发现、早治疗。使他们明白在2型糖尿病早期,葡萄糖耐量异常或空腹血糖受损的阶段,如果能尽早发现和确诊糖尿病,就可以尽早的掌握治疗的主动权,通过控制饮食、运动和适当的药物治疗,相当多患者的病情可通过及时的治疗得以缓解,血糖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不用药物即维持在正常范围。部分葡萄糖耐量异常或空腹血糖受损的患者,通过及时有效的早期干预治疗,血糖可以完全恢复正常。所以如何帮助患者打消顾虑,尽早接受检查,是这个阶段我们医护人员的重要工作。一例患者,男,50岁,国家干部,在一次体检中发现空腹血糖6.8 mmol/L,患者认为自己目前各方面感觉都不错,不会有病,同时自己工作太忙,不愿做进一步的检查。针对这种心理情况,我们多次给予耐心解释,说明糖尿病的发病经过及诊断步骤、早期诊断治疗的重要性,指出要与医护人员配合,才能早诊断早治疗。在家人的共同劝导下,患者终于配合进一步检查,最后我们通过做OGTT试验,确认他患了2型糖尿病,帮助其制定了饮食、运动以及药物治疗的计划。通过一段时间的积极治疗,其血糖恢复到完全正常水平。表1  1 160例糖尿病患者不同阶段心理问题构成

    2  焦虑恐惧阶段

    患者一旦确认自己患病的事实,就会找一些与糖尿病相关的书看,向老糖尿病患者咨询。当得知糖尿病是一个终生疾病,目前还不能彻底根治,并且随着病情的延长,会逐渐加重,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焦虑不安及恐惧的心理,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这时如果及时给予心理引导,使患者消除恐惧、焦虑的情绪,有利于患者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和护理工作。1 160例患者中,有456例患者有这样的心理障碍,占39.31%。一例患者,女,49岁,教师。因得知患了2型糖尿病,想到不能治愈,并且以后可能得各种各样的并发症,因而产生了焦虑、恐惧的心理,整天焦虑不安,影响了睡眠、饮食及治疗。我们及时向患者及家属分析病情,阐明糖尿病的有关知识,告诉患者只要坚持治疗,糖尿病虽然目前不能根治,但可以控制。告诉患者,糖尿病饮食严格来说是一种健康饮食方式,与我们平时提倡的长寿健康饮食相一致。大多数患者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只要积极的治疗,许多的并发症是可以预防、延缓的。通过我们耐心的教育,患者的心情逐渐平静下来,焦虑恐惧的心理也慢慢地消失了。面对现实,积极配合我们的治疗,血糖很快稳定在正常水平。

    3  轻视麻痹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极治疗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可以控制在正常水平,也可以像平时一样地工作、生活。日常生活没有感觉不适,此时患者易产生放松的情绪,认为糖尿病原来并不可怕。于是就逐渐放松了饮食控制、运动锻炼,有时不按时吃药,也不监测血糖、记糖尿病日记,导致病情加重,血糖控制不好。在我们观察的1 160例患者中有472例出现了这种心理障碍,占40.68%。一例患者,男,45岁,采购员,因口干、多饮,化验血糖高,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患者刚开始患病时能严格按照我们的要求进行治疗,血糖控制较好,上述症状很快得到缓解。过了一段时间后,患者无不适感觉,于是思想上便产生了麻痹情绪,因此就不注意控制饮食,有时不按时服药,长时间不监测血糖。后来又出现烦渴、多饮、多尿,体重明显下降。到医院查空腹血糖17.3 mmol/L。这时患者很焦虑。我们一边积极治疗,一边给予耐心劝导,重新说明治疗糖尿病贵在坚持,要持之以恒,绝不可有放纵自由、麻痹的心理,否则会使病情加重,最终导致前功尽弃。患者重新认识到了坚持治疗的重要性,克服了轻视麻痹的心理,积极配合我们的治疗,其病情很快好转。

    4  苦闷忧郁阶段

    患糖尿病多年后,虽然经过积极的、正规的治疗,但仍有一部分患者逐渐出现了各种并发症。这给患者的生活上增加了许多不便,工作上也不能像以前一样得心应手,患者因而出现忧郁、苦闷、情绪低落。在我们观察的1 160例患者中有786例出现了这种心理障碍,占67.76%。一例患者,男,69岁,退休干部,患2型糖尿病10年余。在患病的头几年,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认真控制饮食、坚持体育锻炼、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基本正常范围。但仅1年来患者逐渐出现了视物模糊、下肢麻木等并发症,于是出现情绪悲观、抑郁,认为糖尿病是无法治疗的疾病。我们多次与其谈心,指出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病,糖尿病的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也与许多因素有关,目前还不十分清楚。虽然控制好了血糖,不一定就能保证并发症不出现;但大量的循证医学表明,严格控制血糖,不但可以防止急性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大大地减少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因此,不要因为出现了慢性并发症,就产生悲观的念头。这样会加速疾病的进展,最终导致无可挽回的损失。通过我们的心理疏导,患者逐渐消除了悲观、抑郁的情绪,重新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5  失望放弃阶段

    大约经过5~10年的治疗后,许多患者对口服降糖药物逐渐耐受,需加用胰岛素治疗,且出现了并发症,有的甚至出现了眼底出血、糖尿病足、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这时大多数患者会对治疗失去信心和耐心,出现失望情绪,对治疗会不自主地产生消极抵抗情绪甚至想放弃治疗,因而影响了治疗。在我们观察的1 160例患者中有628例出现了这种心理障碍,占54.14%。一例患者,女,66岁,退休干部,患2型糖尿病20多年。近年来逐渐出现了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肾病(尿毒症期)等并发症,病情较重。患者精神、食欲很差,夜间难以入睡。对治疗已失去信心,甚至有轻生念头。我们了解到这一心理情况后,积极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鼓励患者树立信心。说明此病的可治疗性,指出要与医护人员积极配合,虽然目前病情较重,但只要我们坚持治疗,病情有望得到改善,生活质量会得到提高。同时劝家属多开导患者,用亲人的温暖去支持患者战胜病魔。经过我们医护人员及其家属的耐心细致的开导,患者的心情逐渐好转。

    总之,多数糖尿病的患者,在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而且有时会反复出现同样的思想问题,若我们细心观察,及时发现,有的放矢的给予耐心、细致的心理治疗,将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的康复。临床实践证实,患者心理状态的优劣对其自身的健康水平具有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给患者以良好的心理支持和必要的心理干预,可鼓励其以积极的心态战胜病痛,并帮助其排除潜在的身心问题,预防或减少身心疾病的发生,从而确保较理想的护理目标得以顺利实现[2]。

【参考文献】
  1 汪东方.心理素质浅谈.心理护理,2006,12(4):110-135.

2 田芳,张静,李荣.医院健康教育对冠心病患者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中国健康教育,2005,21(2):146.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普通内科

作者: 付延玉,刘丽玉,张 英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