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年第5卷第23期

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应用股动脉压迫器效果观察与护理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股动脉压迫器压迫股动脉穿刺点的使用效果及护理。方法选择2006年7月~2007年12月行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184例。观察其舒适度和血管并发症。结果78例患者使用股动脉压迫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14。...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股动脉压迫器压迫股动脉穿刺点的使用效果及护理。方法 选择2006年7月~2007年12月行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184例。观察其舒适度和血管并发症。结果 78例患者使用股动脉压迫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14.1%;手工压迫止血,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29.2%。使用股动脉压迫器止血患者舒适度为79.5%,手工压迫止血患者舒适度为49.1%。结论 股动脉压迫器压迫CAG和PCI术后股动脉穿刺点可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关键词】  股动脉压迫器;血管并发症;舒适度;护理

经股动脉入路是冠心病介入诊疗(CAG和PCI)的常用路径,股动脉损伤及肢体制动是导致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原因,股动脉入路术后常规采用手压止血方法,其缺点为:加压包扎、盐袋压迫效果不确切,易发生穿刺处出血和血肿形成、形成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长时间肢体制动、卧床易导致腰酸背痛、周身不适、尿潴留、焦虑等不适症状[1]。2006年我科室引进股动脉压迫器进行局部止血,效果较好,笔者回顾分析我科室使用股动脉压迫器的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7月~2007年12月行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184例。均为择期手术,术前凝血功能正常、术中股动脉穿刺一次成功。按术后是否应用股动脉止血器,分为两组,观察组78例,患者应用股动脉压迫器,其中CAG 31例、PC 147例,女23例,男55例,平均年龄(61.7±10.70)岁,排除股动脉造影显示股动脉细小(<5 mm),穿刺点位于分叉处或严重股动脉病变(扭曲、钙化、病变)者。对照组106例,男69例,女37例,年龄(60.9±11.03)岁,均采用传统手工方法压迫止血。

    1.2  方法  CAG或PCI操作完成后,待APTT时间在50 s左右后,拔除动脉鞘管,对照组106例患者采用传统手工压迫止血法。2 kg沙袋或盐袋压迫穿刺点8 h,静卧24 h,同时患肢制动12 h,观察组48例患者在术后放置经皮股动脉压迫器。使用前,检查动脉压迫止血器,以确保在运送和处理过程中没有任何损坏(表1)。

    1.2.1  具体方法  在完成经股动脉介入诊治术后,一名操作人员确认足背动脉搏动正常,然后确认动脉穿刺处,将动脉鞘退出1~2 cm,在体表用无菌纱布覆盖。顺时针旋转螺旋手柄1~2圈,将仿生压板延腹股沟方向加压压在股动脉穿刺处。另一名操作从中央到地方将固定胶带绕股部顺势箍紧并粘牢。第一名操作人员顺时针旋转螺旋手柄(6圈左右),通过压板增加对止血点的压力,确认动脉压迫止血器固定准确稳定,如感觉不稳定继续顺时针旋转螺旋手柄加压起码至稳定。拔除动脉鞘;调节螺旋手柄加压至目测穿刺点不渗血。如螺旋手柄整体旋转超过12圈,应慎重对待注意观察,同时检查足背动脉搏动。 表1  床上活动、松解和解除时间动脉压迫止血器

    1.2.2  松解注意事项  第一次松解逆时针旋转螺旋手柄半圈,以不出现出血或血肿为原则;如有出血或血肿,顺时针旋转螺旋手柄至不出血。在第一次松解后每隔2 h松解一次,每次逆时针旋转螺旋手柄0.5圈。

    1.2.3  解除注意事项  解除(YM-CU-1229)型动脉压迫止血器前,逆时针旋转螺旋手柄至无压迫强度。同时观察,如有出血或血肿,顺时针旋转螺旋手柄至不出血;如无出血或血肿,可以解除器械。切口以2块无菌纱布覆盖,无需加压包扎,卧床3 h下床活动,卧床期间,平卧或侧卧均可。表2  股动脉压迫器使用成功率和血管并发症表3  股动脉压迫器与手工压迫止血的舒适度对比

    1.3  观察指标

    1.3.1  血管并发症  观察术后24 h内股动脉穿刺处有无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感染、迷走神经反射等情况。

    1.3.2  与患者舒适度相关的生理心理指标  观察患者有无腰背酸痛、下肢麻木疼痛、排尿困难、精神紧张、焦虑、失眠等不适症状。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所用数据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管并发症(表2)  使用股动脉压迫器止血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手工压迫止血。

    2.2  舒适度(表3)  使用股动脉压迫器后可以明显提高患者术后舒适度。

    3  护理

    向患者解释说明应用股动脉压迫止血器的必要性,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应用时密切观察局部有无渗血,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下肢颜色及皮肤温度,避免术侧肢体做屈膝动作;指导患者术侧肢体做踝泵运动;指导患者床上排便,协助生活护理,给予腰骶部按摩,放松紧张情绪,告之患者使用注意事项及相关知识,给予心理护理;定时送放压迫器,如有渗血情况,可适当延长送放时间,并推迟下地时间;持续心电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撤除压迫止血器后继续密切观察局部有无出血、血肿的发生,一旦发生,应及时更换敷料,出血量较多时给予徒手按压或沙袋继续按压6 h。

    4  讨论

    伴随冠心病发病率增高和医疗条件改善,行冠心病介入诊疗患者日益增多。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日益成熟,因冠脉急性损伤所致急性心梗、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明显减少,手术安全性大为提高。但非冠脉损伤所致并发症,如动脉入路损伤所致出血、造影剂肾病等,已成为围术期常见并发症,尤其前者最为多见,并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经股动脉仍是目前常用入路,降低股动脉损伤相关并发症的关键是:加强止血效果、预防出血;减少肢体制动和卧床时间。传统手工压迫止血效果确切,但费时费力;手术患者多时,工作量大、尤其需夜间拔管时,人员少,易产生差错。局部多层敷料覆盖,皮下出血和腹膜后出血不易观察。盐袋容易移位,致使着力点离开穿刺点之上。肢体制动时间长,易出现患肢不自主运动,影响压迫效果、增加出血风险。长时间制动、卧床,使术侧肢体处于强迫伸直位,骨骼肌长时间收缩等,易导致腰酸背痛、周身不适等。惧怕出血和不习惯床上排尿,易出现尿潴留。形体调理理论认为:在荷重和紧张的情况下,骨骼肌将进行较长时间的收缩,致肌肉过度紧张,产生酸痛感[2,3]。另据杨晓光报道,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出现尿潴留的主要原因:不习惯平卧排尿占38.75%,术后疼痛占13.75%,精神因素(包括怕暴露及不敢移动)占12.50%等[4]。冠心病介入术后往往鼓励患者增加饮水量,加速造影剂的排出,减少肾功能的损害,但患者因不习惯床上排尿而减少摄入水量,加之精神紧张,均会导致尿潴留的发生,诱导排尿无效后行导尿术,将会增加泌尿系感染的几率[5,6]。股动脉压迫器止血结构简单,重量不足500 g,操作简便。力量均衡,可定时调节。穿刺点覆盖薄层敷料,出血情况易观察。肢体可早期活动,卧床时间短。缺点:固定胶带导致皮肤过敏较多。胶带粘连牢固、解除时易产生皮肤损伤。费用较高,500元/只。

    在减少动脉损伤相关并发症;缩短肢体制动、卧床时间,从而提高患者舒适度方面,股动脉压迫器止血明显优于手工压迫止血。股动脉压迫器止血,操作简便、易行。价格是影响其临床推广应用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孙惠萍,李雅静,郜利会,等.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卧床时间的临床研究.实用护理杂志,2001,17(6):3-4.

2 亢君,罗北捷,姚凤,等.冠状动脉造影术前适应性训练对并发症的预防作用.护士进修杂志,2002,17(6):420-421.

3 陈贞,李瑞兰,张秀仪,等.床上操在心血管病介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2005,40(7):548-574.

4 杨晓光.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尿潴留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02,17(8):626-627.

5 张慰伦.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34例.实用护理杂志,2003,19(2):11.

6 杨秀兰,常文红.预防PTCA术后迷走反射发生措施的研究.实用护理杂志,2001,16(8):174.


作者单位: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CCU病房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