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年第6卷第2期

宫颈癌合并梅毒感染患者的围术期护理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癌合并梅毒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对我科收治的宫颈癌合并梅毒患者20例采取严密的消毒隔离措施,做好完善的术前护理,同时加强心理护理,使患者安全度过手术期,并同步进行驱梅治疗。结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及时控制了梅毒,保护了医护人员及其他患者不受传染。结论通过进行知识宣教等......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宫颈癌合并梅毒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 对我科收治的宫颈癌合并梅毒患者20例采取严密的消毒隔离措施,做好完善的术前护理,同时加强心理护理,使患者安全度过手术期,并同步进行驱梅治疗。结果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及时控制了梅毒,保护了医护人员及其他患者不受传染。结论 通过进行知识宣教等使患者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寻求健康的生活模式。

【关键词】  宫颈癌;梅毒;护理

宮颈癌是全球妇女恶性肿瘤中仅次于乳腺癌的第二位常见肿瘤,为我国女性恶性肿瘤第一位[1]。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且向年轻化发展。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主要通过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接触传播。2007年7月至2008年5月浙江省肿瘤医院妇外科收治宫颈癌患者210例,经血清学检查筛查出梅毒患者20例,占9.52%。因此,做好宫颈癌合并梅毒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具有其特殊性,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210例女性患者,年龄30~73岁,平均45.4岁。所有病例术前均经病理确诊为宫颈癌。入院后常规测定梅毒抗体,结果阳性20例,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阴性4例,阳性16例,阳性者再行反应素试验半定量试验,滴度1∶8及以上阳性者6例。

    2  护理

    2.1  加强筛选,做好保护性医疗  所有患者入院后常规检测梅毒抗体,未接到检测结果前,一切操作、检查及用物处理均按感染患者处理;检测结果阳性的患者,需在患者一览小卡、病历夹和床尾卡上做好标识。为了保护患者隐私,我们用1.5 cm×1.5 cm的蓝色圆点作为标识。检测结果应告知陪护家属。

    2.2  心理护理

    2.2.1  帮助树立信心  患者本身患有恶性肿瘤,同时又得知感染梅毒,双重打击,情绪极度低落,表现为焦虑、恐惧、失望、无助,容易丧失对疾病治疗的信心,放弃治疗。因此要向患者介绍宫颈恶性肿瘤的预后情况,介绍手术成功、恢复良好的病例,解释梅毒通过治疗是可以治愈的,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2  尊重患者隐私  患者大多为已婚者,且平均年龄处于中青年,梅毒一旦确诊,唯恐被家人嫌弃,担心家庭会因此破裂,担心自己会受到同病室病友的歧视,因此迫切希望有一个保密的治疗环境。针对患者心理,我们严守患者隐私,实施保护性医疗,询问病史时尽量采取单独交谈方式。同时耐心说服患者的配偶及子女,告诉他们家属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患者自身的心理反应,是治疗患者的重要因素之一[2],鼓励家属从心理上和生活上给予关怀和支持,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

    2.2.3  给予心理支持  医护人员的言行对患者的心理症状影响也很大[3],护理人员要关心、爱护、同情患者,绝不能歧视、冷落患者,多进行沟通交流,取得患者信任,建立真挚的护患关系,同时向患者和家属进行相关知识教育,使其懂得梅毒有关感染途径及预防交叉感染的注意事项和对身体的危害,学会自我隔离和处理传染物的方法。

    2.3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  梅毒的感染途径为:性接触传染;与梅毒患者密切接触;梅毒患者献血传染给受血者;患有梅毒的孕妇通过胎盘血行传染给胎儿;在对梅毒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和其他侵入性检查过程中通过皮肤黏膜破损处传染给医护人员或间接传染其他患者[4]。螺旋体在人体外的生活力较弱,在干燥环境中和阳光直射下迅速死亡,100 ℃时立刻死亡,普通消毒剂在短时间内也可使其死亡[5]。为防止疾病传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按照传染病的护理要求,采取以下消毒隔离措施。

    2.3.1  术前  患者入院后尽量安排单独病室,病室选择离污物间较近,方便废弃物的处理,减少接触传染的可能性。进行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及分泌物的操作或操作者自身有皮肤破损时应戴手套,操作时应力求准确无误,减少发生针刺伤的危险;未戴手套的操作,操作后立即洗手。术前阴道冲洗及肠道准备安排于非感染患者之后进行,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做好消毒隔离的宣教,指导患者使用自己的座便器垫、便盆,毛巾、牙刷等日用品应与陪客分开使用。每日用1∶200的施康擦拭卫生间台面、座便器、房间内台面及床头柜1次,病室内地面拖拭2次。

    2.3.2  术后  患者回病区后戴手套协助安置患者,按一般术后护理常规进行护理。患者用过的心电监护、氧气表等先用75%酒精擦拭后紫外线消毒1 h;所用物品尽可能选择一次性,用后密封装袋,统一焚烧处理;非一次性物品用后先用1∶50施康浸泡30 min 以上,洗净污渍,再用1∶100施康浸泡1 h后送高压灭菌消毒。布类双层打包,外袋做好明显标记后送洗。指导陪客接触患者体液、血液及分泌物时应戴好手套或接触后立即洗手,防止接触感染。

    2.3.3  做好终末消毒  患者出院后病室及室内物品用含氯消毒液喷洒消毒,床头柜抽屉及储物柜敞开用紫外线消毒,床档、开关等表面用1∶200施康擦拭用过的床上用品如床垫、枕芯、棉被等直接曝晒6 h 后再用臭氧消毒仪消毒30 min。

    2.4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

    2.4.1  出血  术后24 h以内,应注重观察切口渗血及引流管引流情况,必要时遵医嘱予切口沙袋加压,防止出血。观察到引流液颜色鲜红,引流量持续增加,引出液不凝固,患者血压呈进行性下降,心率加快或不变,考虑内出血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遵医嘱应用止血药,保证静脉通路畅通,做好急诊手术的准备。本组20例梅毒感染者术后均无出血情况。

    2.4.2  感染  根据李秋涛等[6]的研究证明,梅毒患者的自然杀伤细胞功能被明显削弱,致使机体免疫力下降;术后营养摄入受到限制,引起抵抗力低下;切口换药、更换引流袋、留置导尿长期置管等侵入性操作,使处于医院这样一个易感环境中的患者,很容易引起术后并发感染。针对存在的危险因素,做好相关护理:保持病室内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限制探视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监测患者体温变化;遵医嘱合理应用抗生素;早期补液支持治疗,后可鼓励患者进食高营养、高蛋白、易消化食物,建议少量多餐;鼓励早期活动,促进恢复;遵医嘱应用免疫增强剂。本组病例中有3例术后发热连续7天,体温38.2 ℃~38.5 ℃,尿培养结果为大肠埃希菌引起的尿路感染,经对症处理后体温恢复正常。

    2.5  按时给药行驱梅治疗  梅毒一经确诊,遵医嘱行苄星青霉素240万 u肌肉注射,每周一次,4次为一疗程。注射前应详细询问过敏史,确认无过敏史后先做皮试,双人核对皮试结果阴性方可给药。取苄星青霉素240万 u,注射用水稀释至8~10 ml,给药时选择9号针头,深部注射,推注药液时速度比普通药液稍快,以免针头堵塞。注射后指导患者可于24 h后热敷,防止局部形成硬结。每次用药后均应警惕过敏反应的发生,肾上腺素备用。初次注射后观察吉海反应的发生。吉海反应系由于应用青霉素后大量梅毒螺旋体死亡,异性蛋白释出所致,一般发生在首次注射青霉素后3~12 h,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发热、寒战、头痛及原有梅毒损害暂时性加重[7]。一旦发现应停药行对症处理。本组20例患者中有8例行驱梅治疗,均无吉海反应及过敏反应的发生。

    2.6  出院指导  患者多行宫颈癌根治术,年纪较轻者依据病情,选择保留单侧附件,以提高术后生活质量。指导术后1个月门诊复查;保持会阴部清洁,做好个人卫生,3个月内禁止性生活及盆浴。建议前往皮肤科就诊,接受正规驱梅治疗,解释必须坚持治疗才能治愈,治愈之前应禁止性生活,同时建议配偶接受检查,若有感染,应共同治疗;生活中应注意做好隔离,内裤分开洗涤,煮沸消毒后阳光下曝晒,单独使用脸盆、浴盆、毛巾等,避免传染给其家人。

    3  小结

    在对梅毒患者的护理过程中,严密执行消毒隔离措施是关键。医护人员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要重视对患者及家属的宣教,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切断引起感染的途径,防止院内交叉感染,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对于恶性肿瘤合并梅毒患者还要注重心理干预,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支持,使患者能情绪平稳的主动配合接受手术治疗和后期的驱梅治疗。

【参考文献】
  1 Parkin DM,Bray F,Feflay J,et al.Estimating the world cancer burden.Int J Cancer,2001,94:153-156.

2 范淑君,赫军.癌症患者焦虑和抑郁状况的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广西医学,2001,23(5):1268.

3 郑燕芳.癌症患者痛苦心理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展.中国肿瘤临床,1997,24(2):151.

4 杨凤英,丁建英.浅析梅毒的临床特征和对策.中华现代临床护理杂志,2007,2(7).

5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01.

6 李秋涛,樊曼云,张秋堂,等.梅毒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6(35):183-184.

7 张星虎,鞠奕,赵纯,等.梅毒性脑血管病二例.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35(3):242.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浙江省肿瘤医院妇外科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