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年第6卷第21期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围术期的护理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不但需要先进的材料、精湛的手术技术,同时也需要术前、术后精心周密的护理、康复锻炼的指导,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预防术后并发症,尽早恢复肢体功能。方法我院于2008年1月开始对10例患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关节炎、髋发育不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了全髋关......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不但需要先进的材料、精湛的手术技术,同时也需要术前、术后精心周密的护理、康复锻炼的指导,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预防术后并发症,尽早恢复肢体功能。方法 我院于2008年1月开始对10例患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关节炎、髋发育不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了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平均年龄42岁(23~65岁),其中男8例,女2例。结果 术后进行定期随访,目前近期随访结果令人满意。结论 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是治疗年龄较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关节炎、髋关节发育不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围术期;护理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作为全髋置换术的一种替代技术-全髋表面置换术,由于其未破坏股骨髓腔结构保留了股骨头、颈块而恢复髋关节正常的生物力学特性及关节的稳定性,逐渐成为治疗年轻的或术后对活动量要求较高的年老髋关节患者的过渡性手术,并为后期选择更好的关节成形术赢得时间[1]。现将我院于2008年1月至10月对10例有髋关节疾病的患者进行了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0例患者,男8例,女2例,年龄23~65岁。其中股骨头无菌性坏死5例,骨关节炎2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2例,强直性脊柱炎1例。诊断明确后行人工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于术后第2天即开始下床活动,平均住院10天。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首先应消除患者来到新环境的陌生感,其次认真倾听患者主诉,评估患者心理问题,取得患者的信任。耐心向患者解释疾病发生的原因、治疗方法和可能的康复过程,介绍主治医生的技能,介绍手术的成功病例,增加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的认识,解除患者对手术的畏惧、焦虑的心理。

  2.1.2 术前护理 应予以合适的体位,避免患肢的外旋、内收动作,减轻患肢的疼痛。同时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增加患者的抵抗力。术前停止吸烟以减少肺部并发症。训练床上大小便,注意放置便盆高度。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助步器和拐杖行走的方法,为术后使用做好准备。术前晚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术前禁食12 h、禁水6 h。

  2.1.3 功能锻炼 术前功能训练的指导是使患者认识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向患者讲解术后锻炼的方法以及相关知识,使其主动配合,目的在于提高患肢肌力,减少卧床并发症。(1)患肢等长收缩训练:踝关节背屈,腿部肌肉静力收缩运动,每日5次每次10 min;(2)患肢等张收缩训练:做直腿抬高,小范围屈膝屈髋活动。直腿抬高时要求足跟离床20 cm。

  2.2 术后护理

  2.2.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术后出血是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必须严密观察,加强护理,防止术后大出血的发生。(1)手术当天去枕平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监测BP、P、R及尿量的变化,根据病情的变化可每30 min或1 h测量一次,直至病情稳定为止。(2)密切观察伤口出血情况及引流液的色、质、量。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妥善固定,不扭曲、不变形。引流管一般放置24~48 h。观察伤口渗血、渗液的情况,保持伤口敷料的清洁干燥。准确记录引流液的色、质、量。如渗出较多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换药,并注意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如术后4~6 h内引流量>500 ml且色呈鲜红,并伴有血压下降时,即有出血的可能,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纠正。(3)密切观察患肢的皮肤颜色、温度和足背动脉搏动的情况,观察肢体末梢血液循环和足趾活动情况。如发现患肢末梢麻木、疼痛及血液循环不良,应及时通知医生。

  2.2.2 保持正确的体位 抬高患肢,呈外展、中立位,禁止内收、内旋,并于患肢下垫一软枕,高度为5~10 cm,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翻身时,双下肢之间放置一个枕头,避免双腿交叉,而引起假体松动、脱位的发生。

  2.2.3 饮食护理 鼓励患者多进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并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以保持大便通畅,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同时可以食用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以促进铁质的吸收。

  2.2.4 防止褥疮的发生 由于术后疼痛,活动受限,不易更换体位,容易引起受压部位发生褥疮。应协助患者翻身,每2 h翻身1次,翻身时患肢以枕头垫起,防止内收、内外旋、屈曲,使髋部与患肢保持同一水平,避免牵拉、旋转肢体或肢体过度后伸。定时按摩骨突出部位,以促进血液循环。协助患者将肢体摆放于正确舒适的位置。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床单平整、无渣屑。在翻身及日常各项操作时应注意动作要轻柔,以防止损伤皮肤。

  2.2.5 防止泌尿系统的感染 术后留置导尿管是造成泌尿系统感染的重要原因。应保持尿道口清洁,每日消毒二次。定时夹闭尿管,并嘱患者多饮水,以锻炼膀胱肌的收缩功能。留置导尿管一般于术后48 h拔除。

  2.2.6 防止术后双下肢深静脉栓塞(DVT)的发生 由于术后体位限制、活动少、血液回流不畅,以及手术失血、血液浓缩等原因,易引起静脉血栓形成,而致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预防的主要措施一般于术前即予以抗凝药物,如速必凝、法安明等。术后鼓励患者进行早期活动踝关节及足趾的屈伸运动及股四头肌的静止性伸缩活动,以消除静脉血的淤滞[2]。

  2.2.7 术后功能锻炼 术后指导患者进行早期、正确的功能锻炼对保持关节的灵活性、促进神经和肌肉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2.7.1 手术后6 h 麻醉清醒后,即可进行患肢股四头肌的等长、等张收缩运动。股四头肌运动:绷紧大腿前方肌肉(股四头肌),尽量伸直膝关节,保持5~10 s,每隔10 min练习10次或直到感觉大腿肌肉有点儿疲劳。

  2.2.7.2 术后1天 可进行患肢踝关节和膝关节运动,锻炼踝关节主要是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少深部静脉血栓发生机会。锻炼膝关节主要可以加强患侧股四头肌渐进抗阻练习。方法:屈伸踝关节:慢慢地将脚尖向上勾起,然后再向远伸使脚面绷直。每隔5~10 min就可以练习数次。转动踝关节:由内向外转动踝关节;每天3~4次,每次重复5遍。屈伸膝关节:进行膝关节活动屈曲膝关节使脚跟滑向臀部,然后伸直。注意不要使膝关节向两侧摆动。

  2.2.7.3 术后2天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依靠助行器的辅助下床活动,可进行站立练习及行走,若情况允许可以多走几步及坐一会儿,时间一般为30~60 min。但需注意:活动要循序渐进,活动量由轻到重;活动时防跌倒等意外,以避免术后再次骨折。

  下床活动方法:患者先移至健侧床边,双手用力支撑床面,健侧腿先离床并使脚着地,患肢外展,屈髋<45°,使患侧腿离床,并使脚着地,再撑双杖站起,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在患者可以耐受的情况下,协助在床边进行活动,然后于床周步行,上床时,按相反方向进行,应患肢先上健肢后上。

  2.2.7.4 术后3天 继续患肢肌力、器械和步行训练,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动,如洗脸、梳头、更衣、进食等,离床活动后即训练站力状态下的活动,以增进食欲,改善生活质量,增强自信,促进技能康复。

  2.2.7.5 术后5天 指导患者进行上下楼梯的训练。上楼时注意健肢先上,拐杖及患肢跟上;下楼时拐先下,患肢随后,健肢最后。术后1个月扶单拐部分负重行走,术后2个月后,如无疼痛、跛行即可弃拐行走,并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2.2.8 日常生活的指导 平时应注意穿软底防滑的鞋子,预防滑倒。同时,患肢应持续行功能锻炼,定期到医院随访。

  3 讨论

  随着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这一技术出现,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关节炎、髋发育不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患者进行髋关节重建提供了更多地选择机会,尤其是对那些年龄较轻且运动量要求较高的患者,更具有吸引力。同时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由于仅磨削掉股骨头关节面及坏死部分,将关节面置换,保留了大部分的股骨头和股骨颈,即保留了大部分的骨质,为患者的二次翻修保留了更多的骨量和更好的稳定条件。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与传统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相比,在缓解疼痛,髋关节的活动范围,早期康复及早期恢复术前活动等方面,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整体结果优于传统的全髋关节置换术[3]。因此,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是髋关节疾病,尤其是年轻患者的福音。

【参考文献】
   1 张先龙,王琦.髋关节表面置换.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2-39.

  2 王乐明.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防治.中华骨科杂志,2005,25(7):418.

  3 唐泓源,张黎明.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5,40(8):631-633.

  

作者: 张衍颖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