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0年第7卷第3期

心理干预在护理实践中的开展与评估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评估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心理状态、治疗效果、满意度等,探索心理干预在护理实践中的作用,提高护理质量,指导护理工作。方法将多方位心理干预贯穿于护理实践中。结果患者对护理人员信赖度提高,治疗过程中有主动的合作意愿,术前有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术后有较科学的自我护理能力。结论心理干预在护......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评估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心理状态、治疗效果、满意度等,探索心理干预在护理实践中的作用,提高护理质量,指导护理工作。方法 将多方位心理干预贯穿于护理实践中。结果 患者对护理人员信赖度提高,治疗过程中有主动的合作意愿,术前有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术后有较科学的自我护理能力。结论 心理干预在护理实践中的开展,有利于融洽护患关系,提高治疗和护理质量。

【关键词】  心理干预;护理实践

按现代医学“社会-心理-疾病”模式,医护人员不仅要重视生物、生理因素,如创伤、手术等对患者所致的影响,更应重视社会、认识、心理因素,如认知缺乏、恐惧、焦虑等对患者以及疾病的影响[1]。

  Anderson等学者认为,病人患者心理活动对疾病的感觉反应,以及医护人员对患者施加的心理影响,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2]。有研究表明: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疾病认识观,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自我护理的能力。因此,对患者进行多方位的心理干预便成为护理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心理干预系指护理人员运用医学心理知识,以科学态度、恰当方法、美好语言对患者的精神痛苦、心理顾虑、思想负担、疑难问题进行疏导。用启发、诱导、说服、解释、安慰、劝解及调解环境等方法,帮助患者摆脱困难。

  针对我院广大住院患者现状以及护理工作实际水平,我们采取将心理干预贯穿到护理实践的各个角落去的全方位护理方法。

  1 护理干预的开展形式

  1.1 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工作 健康教育是现代整体护理发展的产物,它的着眼点是如何使人们建立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或生活方式,以消除危险因素,更好地促进和维持人们的健康。健康教育的实质是一种心理干预,它向人们提供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所必需的知识、技术和服务等,使人们能选择性接收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治疗、康复等各个角度的健康知识[3]。

  我院患者从入院、接受治疗或手术到出院,积极开展了如入院宣教、健康指导、术前指导、术中引导、术后照顾和随访、出院指导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工作。通过操作示范、口头指导、挂画、宣传等方式实施。在此工作中,我们高度重视了不同认知层次、接受能力的患者应“因人制宜”的原则。如文化层次、认知接受能力较高者,在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尽量运用专业术语的口头指导;对文化和认知层次相对较低者,多采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避免令患者和家属费解的专业术语。

  1.2 创造舒适的病房环境 好的环境能给人创造良好的心理状态,齐全的设备能给人提供方便、全面的治疗和护理。我院每个病房都设有呼叫器、负压吸引器、输氧通道装置、电视机、小台灯等,再加上温馨宁静的氛围,使患者治疗和心理上需要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有好多患者反应有一种家的感觉,这无疑对疾病的治疗和患者心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1.3 加强社会支持系统 一套健全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是患者良好心理的支柱。因此在护理实践中,我们努力做好家属、亲友的思想工作,建议他们多探视、细致照顾患者,不让患者担忧家中的烦恼事和医疗费的问题,多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从而使他们树立了积极的治疗信心。

  1.4 鼓励患者及时表达异常症状和不良情绪 治疗期间,细心观察症状和患者表情,认真耐心地听取患者的不适主诉,并给予及时、科学有效地处理。对患者的不良心理,鼓励其向护理人员、家属及其他患者诉说,并给予积极心理暗示,以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积极的心理意识,尤其是针对手术患者。

  1.5 努力提高护理操作技术和专业理论知识 患者心理上相信能力的说服力、技术的运用即是知识体现。所以,娴熟、规范的操作技术,扎实的理论知识,都将有效地提高患者对医院水平、治疗能力的信任度,从而树立乐观的治疗信心。在严格规范操作的同时,我院通过护理技能培训、考核,督查小组不定时地督查、抽考、人才引进等,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护理质量。

  2 开展方式

  2.1 心理干预与护理实践有机结合[4] 将心理干预的内容贯穿于各项护理实践中,既合理安排了时间,又因势利导,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输液时向患者讲解药物的作用,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处理方法。利用护送患者检查或手术时讲解检查目的和意义,注意事项,配合方法,告知他们不要紧张。利用晨间护理时间,关心患者睡眠饮食,讲解有关疾病知识,防护注意事项等。经过观察,较之专门的时间讲解患者都乐意接受这种适时适地的方式。

  2.2 实施个性化心理干预 由于文化层次、职业、社会地位、性别、年龄、社会支持系统等不同,患者对心理干预的接受能力有很大的差异。文化层次高、求知欲强、接受新知识快的患者,我们尽量进行全面、专业化的心理干预;对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患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重点突出是关键。对老年人应反复宣教以加深记忆。

  2.3 分阶段心理干预 入院阶段:讲解入院须知、责任医师和护士以及保持情绪稳定的重要性。住院阶段: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用药知识、自我护理知识,协助树立良好的认知、心理等(注意针对不同疾病的不同性质和表现进行)。出院阶段:指导出院注意事项、功能锻炼方法、遵医嘱服药、交代定期检查的重要性和时间间隔等。这一方面让患者在各个阶段适时地接受到良好的心理干预,较便于自我调节、实施;另一方面也让护理人员层次分明、心绪整齐,不会遗漏。

  2.4 针对不同心理问题施以不同心理干预 以焦虑、恐惧心理为主者,应态度和蔼,言语温和,语气委婉地给予安慰,深入浅出地向其解释说理;以悲观、绝望心理为主者,要循循善诱,耐心疏导,以病情好转、痊愈患者为实例,帮助其正视现实,振作精神,激发其对生命的留恋和对家庭、子女、社会的责任感;以孤独、抑郁心理为主者,应热情关怀,主动与其交谈,协助其完成一些生活问题。

  3 评估

  我院通过多形式、多方式的心理干预与护理实践,使患者满意度提高,不良情绪逐渐减少或消失,对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护患关系融洽,患者自信心、主动性增强,疾病康复速度加快。同时,随着患者病情的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也相应好转。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也体会到了患者心理良好、信任、感激的乐趣,充实了护理内涵。

  心理干预对疾病的治疗、护理、康复有积极的作用,在得到患者肯定和看到效果的同时提出强烈的要求,更有效的方法和方式,不断探索,不断改革,以提升心理干预的质和量,提高护理质量。

  4 体会

  4.1 感情上融洽、高度的信任感是干预成功的关键 在进行心理干预和护理时,最主要的是与患者有密切的人际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多下病房,多与患者交流沟通。

  4.2 有针对性进行“三适”心理干预期 针对不同疾病、不同阶段、不同个体,选择不同时机,适时、适地、适人地进行心理干预,才能体现干预的本质要求。

  4.3 持之以恒、常于不懈 不气不馁、不急不躁、毫不松懈地长期进行心理干预,才能表现出更加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克,黄少珊.汕头市居民心理护理模式.广东医学,2001,22(7):636.

  2 Andersno KO,Bradley LA,At Yang LD.Review of physiological factors related eletiology effects and treatment.Pshchological Buletin,1998,3(12):358-387.

  3 章萍.整体护理中的健康教育.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5,(12):1144.

  4 王惠贤.健康教育是建立新型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实用护理杂志,2001,9(17):687.

  

作者: 杨彦香,莫 琴,黄晓丽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