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0年第7卷第16期

消毒监测管理对控制医院感染的影响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总结分析本院消毒灭菌工作质量,加强医院消毒与感染控制管理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消毒效果监测资料。各监测项目合格率呈上升趋势,空气由95。使用中消毒液由94。...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总结分析本院消毒灭菌工作质量,加强医院消毒与感染控制管理工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消毒效果监测资料。 结果 5年共采集样本 23159 份,合格 22628 份,合格率 97.71%。各监测项目合格率呈上升趋势,空气由95.89%升至98.52%;物体表面由96.25 %升至 98.86 %;医务人员手由96.80%升至99.66%;使用中消毒液由94.35%升至99.21%;紫外线灯由87.26 %升至97.58%;透析用水(液)由83.33 %升至98.33%(均P<0.01)。灭菌物品、压力蒸汽灭菌器、污水处理合格率均为100.00%。 结论 本院消毒灭菌工作质量逐年得到提高,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关键词】  消毒;灭菌;环境检测;改进;医院感染

 医院是一个特殊的环境,病原菌繁多,来源广泛,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必须切实加强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防止病原菌广泛传播及NI暴发流行[1]。近年来,国内报道的多起重大NI事件都是因医院消毒灭菌质量问题而引发的。随着国家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人们对医疗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如何保证医院消毒灭菌质量是医院管理的首要问题[2]。我们对本院2004—2008年的医院消毒灭菌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加强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管理对医院内感染控制的发生十分重要,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监测项目

  医院重点科室及部门的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紫外线灯、压力蒸汽灭菌器、透析用水(液)、消毒灭菌物品和医院污水等。

  1.2 检测方法与判断标准

  每月消毒效果监测1次,按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及《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测与判断。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004—2008年,对重症监护室(ICU)、手术室、供应室无菌区、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介入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口腔科、内镜中心及血液透析中心等科室进行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采样,共样本23159份,合格22628份,总合格率为97.71%。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紫外线灯管强度、使用中消毒液连续5年合格率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医院感染发病率,2004—2008年71926例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475例,医院感染发生率2.05%,符合医院等级评定标准中医院感染发生率≤10%的要求。表1 2004—2008年医院各项目消毒质量监测合格率

  3 讨论

  从监测结果分析,消毒灭菌质量整体较好,存在不合格项目有以下主要原因。

  3.1 空气和物体表面不合格与环境有关

  我院地处繁华市区,车多,人流量大,受污染频率高,导致空气污浊,环境不清洁;另外,ICU和新生儿病房布局不合理,通风不良,由于环境不清洁,易产尘,积尘,致物体表面不合格。2005年管理年评审检查,针对存在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2006年3月我院按照《湖南省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对ICU、新生儿病房进行规范化改建,改建后,医疗流线合理,采光通风良好,室内安装动态消毒机,定时进行空气消毒,定时通风换气,湿式清扫除尘,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环境清洁。接近使用寿命的紫外线灯管及时更换,并进行照射强度检测,确保消毒效果。通过环境的改建、完善消毒设施的配置及监测检查,空气和物体表面合格率明显上升。

  3.2 医务人员手卫生超标主要原因

  (1)医务人员对洗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2)对六部洗手方法[3]掌握不全;(3)洗手条件和设施配备不完善,肥皂未做到干燥放置 针对以上原因,我们进行全员培训,加强对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指导和监督力度,临床科室及部门洗手池旁张贴“六部洗手”图,并经常抽查医务人员洗手,不断强化洗手训练,正确洗手及主动洗手为基本切入点,严格执行洗手消毒操作规范;改善洗手设施,取消固体肥皂,采用消毒洗手液洗手;治疗车、换药车、护理车等配备快速手消毒剂;ICU、新生儿病房改用感应洗手设施;通过条件和设施的改善,医务人员对手卫生的广泛重视,确保了手卫生措施的落实,使监测结果得到较高的合格率。

  3.3 使用中消毒液超标原因

  是未做到准确配制、未按要求更换、未及时加盖有关 针对存在的问题,加强对消毒液使用过程的管理及监督,指导准确配制,按要求检测浓度和及时更换;定期监测检查;持物筒、钳采用高压灭菌干燥保存,每4h更换1次,收到良好的效果。

  3.4 血液透析液

  存在不合格,为水处理设备落后,水路设计不合理;盛装B液的瓶子未密闭保存,未加盖及采样人员操作不规范;不注意手的消毒造成采样过程污染所致。血液透析液制备输送过程中多个环节可能造成透析用水、透析液再次污染,水路合理设计、整个系统各部件的维护消毒到位,是避免透析用水再污染的前提,定期开展微生物学监测是必要的监控手段[4]。针对监测不合格问题,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对水处理系统,透析器复用等进行了重点整改。加强对血透室的建设与管理,2006年更换双机反渗水处理机一套,合理设计水路,落实各部件的维护及消毒管理工作;增配透析器复用机一套,改变了过去人工清洗、消毒不彻底,存在严重交叉感染隐患的现状;禁止血路管的复用,严格遵守各项消毒隔离制度和透析操作规范;加强培训,对血透室工作人员进行现场指导,掌握正确的采样方法,纠正不规范行为,提高了预防认识,使监测结果明显好转。

  4 体会

  通过加强对消毒灭菌工作的重视和监督管理,以及对影响消毒效果监测的因素进行改进,消毒监测合格率明显提高,保障了医疗安全,提高了医疗质量,医院无重大医院感染事件发生。我们的体会是,医院感染严重威胁住院患者的身心健康和预后,给社会安全和卫生资源带来巨大的影响和损失,因此,按规范要求开展监测项目,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加强《环境卫生学监测与质量标准》监控知识培训,掌握正确的采样监测方法及全面监控知识,提升监测的客观性;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反馈监测结果,对于细菌超标的项目协助科室查找原因,采取措施,改进消毒方法,使之达到医院消毒卫生标准,从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5]。采取监测-反馈-整改-监测的办法进行管理,达到不断持续改进的目的,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可比性,才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隐患发生。通过实施各项监测,合格率逐年上升,医务人员的消毒灭菌及预防感染意识逐渐增强,监测结果及质量检查情况得到及时反馈和整改,使我们在医院感染监测和控制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和经验。在医院管理年活动中,该项工作连续4年被评为湖南省“消毒管理先进单位”和“卫生质量先进单位”。监测结果经统计学处理说明,消毒灭菌是降低医院感染率的重要手段,消毒灭菌监测工作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和重视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管理,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产生直接影响。

【参考文献】
   1 唐平,陆爱珍,梁雁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消毒隔离现状与对策.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7):781-783.

  2 尹湘毅,胡安建,杨艳,等.消毒灭菌物品连续6年监测分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6):365-366.

  3 徐秀华.临床医院感染学.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5:703.

  4 王大连,张伟英,杨敏,等.血液透析用水和透析液的微生物学监测分析. 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12):4-7.

  5 周新凤,胡秀凤,孙琪妹.医院环境微生物检测结果分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4,1(2):171-172.

  

作者: 雷莉萍,姜良艳, 谭玲玲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