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0年第7卷第16期

不同静脉途径输注奥沙利铂致外周神经毒性的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静脉途径输注奥沙利铂(L-OHP)致外周神经毒性反应的临床观察。方法将77例次胃肠道肿瘤肝转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8例次采用浅静脉套管针输注,同时给予喜疗妥外涂静脉。观察组39例次采用经外周置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输注。结果观察组外周神经毒性反应总发生率为10。...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静脉途径输注奥沙利铂(L-OHP)致外周神经毒性反应的临床观察。方法 将77例次胃肠道肿瘤肝转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8例次采用浅静脉套管针输注,同时给予喜疗妥外涂静脉;观察组39例次采用经外周置管的中心静脉导管 (PICC)输注。结果 观察组外周神经毒性反应总发生率为10.25%,对照组为89.47%,两组患者之间外周神经毒性反应总发生率比较,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ICC管输注奥沙利铂减少了外周神经毒性反应发生,有助于减少临床输液的副作用。

【关键词】  奥沙利铂;PICC;外周神经毒性

 奥沙利铂(L-OHP)是第三代铂类抗癌药物,对于胃肠道肿瘤疗效突出,临床上常联合5-氟尿嘧啶(5-FU)应用于胃肠道肿瘤患者的治疗。但是输注后外周神经毒性这一最具特征性的副作用发生率极高[1],患者常出现输注部位疼痛及手指麻木、口周感觉障碍等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使有些患者不能坚持完成全程化疗。为了减轻患者痛苦,使患者能够顺利完成全程化疗,我们对不同静脉途径输注L-OHP致外周神经毒性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细致的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8年10月—2009年9月在本科住院的应用L-OHP联合5-FU化疗的胃肠道肿瘤肝转移患者共77例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为浅静脉套管针;观察组为PICC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见表1。两组患者L-OHP的平均给药次数:对照组为(3.47±2.48)次,观察组(3.26±2.19)次;L-OHP的平均给药计量:对照组为(167.1±43.92)mg,观察组为(173.08±39.48)mg,两组间L-OHP的平均给药次数及平均给药计量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1.2 静脉途径选择

  观察组采用的是单腔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美国巴得公司,4Fr),在无菌操作下经皮行贵要静脉或正中静脉或头静脉穿刺,成功置管予IV3000透明贴膜(6cm×7cm)固定,然后经X线显影,确定PICC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下端后再进行输液。对照组采用密闭式留置针(BD公司,22GA),选取前臂粗直、弹性好、易于固定的大血管进行穿刺,外用3M透明贴膜(6cm×7cm)固定,输注L-OHP时沿静脉穿刺点上方10cm范围内予喜疗妥外涂。L-OHP用5%葡萄糖溶液稀释,输注前后予5%葡萄糖冲管,避免接触盐水及铝制品,化疗当天指导两组患者在用药后7天内注意保暖,勿用冷水漱口,冷水洗脸及进食冷食,双手避免接触冷水和冰凉物品,勿吹冷风,并用床单盖住床旁金属扶手,冬天戴上手套。

  1.3 观察指标

  分别在L-OHP输注后2h、4h、3d对急性神经毒性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评估,并采用专用levi分级标准[2]对1周以后的慢性神经毒性反应情况进行评估:0级,正常;1级,短时感觉异常或感觉迟钝(<7天);2级,感觉异常或感觉迟钝在周期间隔持续存在(1~3周);3级,感觉异常或感觉迟钝>3周;4级,感觉异常或感觉迟钝>3周伴有功能障碍。患者出院后资料通过电话回访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两组发生率的比较采用χ2 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输注奥沙利铂不同时间发生外周神经毒性反应的情况见表2。表2 两组患者在输注奥沙利铂后的不同时段发生外周神经毒性反应的比较

  3 讨论

  奥沙利铂属于新的铂类抗癌药,有广谱的体外细胞毒性和体内抗肿瘤活性作用,联合5-FU应用有协同细胞毒作用,但两者联合使用时有90.1%的患者会出现四肢感觉障碍和麻木的急性外周神经毒性反应[3],遇冷后症状加重。目前导致该反应的机制尚未明确,主要认为:(1)由于奥沙利铂降低了细胞膜压力依赖性钠离子电流的幅度,从而降低了动作电位幅度,引起可逆性的速发感觉神经毒性;(2)动物实验也发现奥沙利铂可损伤脊髓根神经节的感觉细胞引起感觉神经障碍[4]。5-FU、铂类抗癌药使血管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增加,致使复合动作电位的振幅增加[5]。手背至肘部手静脉血流量为95ml/min,使用外周套管针静脉输注时,高浓度的L-OHP直接进入外周静脉,加上肿瘤患者经常输液,曾导致静脉内膜的损伤和血管通透性的增加,从而引发了较明显的外周神经毒性反应。经PICC输液时,药液直接进入上腔静脉,该处血管管径粗(直径2cm),血流量达5L/min[6],化疗药物迅速被血液稀释,较高浓度的化疗药物不直接与外周静脉接触从而减少了外周神经毒性的发生。现代肿瘤治疗主张在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同时也要提高生存质量。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干预,预防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和并发症,提高患者的舒适度。经PICC输注奥沙利铂大大减轻了外周神经毒性反应的程度及发生率,减轻了患者对化疗的恐惧和心理压力,为顺利完成化疗提供了保证。

【参考文献】
   1 Markman M.Toxicities of the platinum antineoplastic agents.Expert Opin Drug Saf,2003,2(6):597-607.

  2 Levi F,Misscl JL,Brienza S,et al.A Chronophai Macologic Phase II Clinical Trial with 5-fluorouracil,Folinic Acid,and Oxaliplatin Using an Ambulatory Muhichannel Programmable Pum. High Omtitumor Effectiveness against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Cancer,1992,69(4):893.

  3 王金兰.奥沙利铂不同输注速度外周神经毒性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6,2(2):41.

  4 崔慧娟,李欧静,谭煌英,等.黄芪注射液防治含奥沙利铂化疗方案所致神经毒性效果的临床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9,11(4):249-252.

  5 朱儒红.化疗性静脉炎的护理进展.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6):43-44.

  6 黄定凤,严云丽,邓爱萍. 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预防诺维本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11(3):965-966.

  

作者: 刘益群,董惠娟,李淑英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