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1年第8卷第6期

加强临床护理职业防护教育的对策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临床。职业。防护。教育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决定护理人员面临严峻的职业危险,在职护士的职业安全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临床;护理;职业;防护;教育

 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决定护理人员面临严峻的职业危险,在职护士的职业安全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由于理论知识薄弱、实践技能不足、缺乏临床经验及防护知识,是职业伤害的高危人群,更易成为职业损伤的“易感者”, 目前,医疗锐器损伤是医务人员重要的潜在职业感染危险因素。医疗锐器损伤足以使伤者出血、皮肤深部意外伤害,可能会导致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重要血液传播性致病因子感染[1]。为了解本院护理人员医疗锐器损伤及其防护情况,笔者于2006—2009年对全院医护人员发生锐器伤情况进行了调查,找出原因并探讨相关防护措施。

  1 临床护士职业危害严重

  1.1 医源性感染的损伤发生率高

  医源性损伤主要是指锐器,锐器伤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注射器针头刺伤,输液器针头刺伤,手术刀片划伤,玻璃划伤等等。发生伤害的操作环节过程主要是:整理锐器物、拔针、加药过程中、穿刺过程中、分离针头、操作后重套针帽等。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经验不足、缺乏防护意识及技术不熟练。

  1.2 职业安全存在重大隐患

  据报道有20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通过针刺传染,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1]。一次性针刺伤HBV的平均感染率为6%~30%,而临床护士发生职业性损害的几率最高,每天完成大量输液、注射、采血等治疗工作,接触输液器、注射器及输血器等医疗锐器物机会多,因此发生针刺伤的机会也高。出现职业安全问题后,未按正确程序处理伤口的护士达78.6%,未进行血液检测的占77.9%,未及时上报的占65.6%;有49.21%的护士不认为在发生锐器损伤后有报告的必要,就埋下了极其危险的隐患,个人身心健康受到威胁。

  2 临床护士缺乏职业防护意识

  2.1 临床护士职业防护知识缺乏

  锐器伤的发生多源于护理人员未严格遵守操作程序[2]。护士在工作中粗心大意,未严格遵守操作程序,技术不熟练是导致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之一。调查发现针刺伤的人有取下针头所致、套上针帽引起、在注射时或采血时、毁形及浸泡针头时发生;注射静脉穿刺操作不戴手套,同时,不慎操作可能使手被针头刺破;由此可见,操作的全过程均有可能发生针刺伤,特别是一次性锐器使用后的处理环节应引起高度重视。因此,护理人员严守操作规程,使用安全型注射针和无针密闭接头,是避免针刺伤的重要措施之一。处理污染针头时需戴手套,戴手套可以避免手指皮肤直接接触血液,起到保护作用。

  2.2 临床护士职业防护意识淡薄

  临床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本次调查中有21.1%的人对被针刺后感到无所谓,其原因是护士学校教育中缺乏职业防护课,护士从业后缓慢形成的职业防护意识太模糊,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2]。护士对标准预防不很熟悉,在注射、输液操作时从不戴手套,认为操作不方便,没有必要的占80.9%,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护士对职业伤害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而以工作忙、麻烦、没关系为理由而不按要求做,如83.3%的护士知道抽药折安瓿要包纱布,以防止玻璃割伤手,但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只有27.2%的护士做到;仅有23.3%的护士在抽血、输液、输血时戴手套;在手上有伤口并进行与患者接触的操作时,只有不到20%的护士会戴上手套进行操作;由操作者自身的原因造成的锐器伤占77.35%;护士在进行某些具有化学危害性损伤的操作如配置化疗药物、使用某些消毒剂时意识到要戴手套进行适当防护的比率可达70.8%,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真正做到的却只有34.1%。究其原因主要是客观因素,在操作过程中,已习惯于“徒手操作”,有些护生甚至想戴手套结果受到阻止,也有管理者的原因,这都反映了防护意识淡薄及管理者缺乏全面防护的管理理念,可能与我国护理界长期以来强调不怕脏、不怕累的敬业精神而造成的职业防护的落后现状有关。

  2.3 护理环境不安全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和疾病谱的变化,近年医院住院病人逐年增多,危重病人多,走廊加床现象十分普遍,病房空间有限,病人活动、护理操作范围相对狭窄,护士又不注意操作环境的安全评估,加上一些安全的护理工具、设施未得到医院的采用,如利器盒、负压标本试管采血针等没有在临床普遍使用,用过的针头暂留在床旁桌、治疗车或治疗台上,是发生针头刺伤的危险环节。即使遇到必须防护的情况,如接触病人体液、血液时,担心被责怪“浪费”、“怕脏怕臭”,不想或不敢戴防护手套,因此潜伏针刺伤的危险较大。

  3 针刺伤的防护教育与管理是关键

  3.1 有效的教育是防护的重点

  加强护士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常见经血液传播疾病流行特点及传播途径;职业感染的危险性及职业感染的途径;普及标准预防的概念及措施(接种乙肝疫苗、洗手,防护用物的选用,污染锐器的处理、血液体液标本处理,医疗垃圾的处理等);减少护理工作中被针头刺伤的措施;皮肤黏膜以外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后的处理;针刺伤后的处理。加强护士各种注射、输液的操作练习,提高操作技能和熟练程度,对减少针刺伤发生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医务人员普及性预防教育,提高职业安全意识是有效降低职业感染的关键。

  3.2 高效的管理是防护的关键

  护理管理者首先应建立安全护理观和职业安全观,树立以人为本管理干预,促进健康的管理理念。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职业损伤的危害,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防护措施,加强健康防护意识。美国CDC规定医务人员操作时,常规实施适当的防护,预防皮肤、黏膜和病人的血液及体液接触。操作时应戴手套,当手或其他皮肤表面被血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彻底清洗,摘掉手套后立即洗手。通过宣传使医护人员了解正确处理锐器的必要性,改变不正确的个人操作习惯,以防止自己、同事、患者或探视者遭到意外锐器伤。同时,采用定期问卷调查的形式将污物锐器的处理、针刺伤的情况,及时反馈于临床。

  3.3 使用者安全使用锐器

  美国早在1987年防护措施中提出禁止回套针帽。应采用先进的预防针刺伤的护理用具,使用带有保护设计的针头,如自动套帽的静脉导管、安全型注射器(自动回缩针头)、使用锐器收集箱等,有资料显示,锐器收集箱的使用使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50%,只要接触过病人的利器,包括注射器、刀片、输液器针头使用后减少裸露针头的折弯或折断及传递,无须分离针头、针筒、消毒、毁形等处理,立即投入锐器盒箱,减少工作人员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品后过多接触又可避免针刺伤的发生,大大减少护士工作中受伤感染机会[3]。

  3.4 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和切实可行的教育效果评价体系

  全院各层级护士按要求每季度完成1份网上课堂试卷或案例分析试卷,教育组负责批改、分析、反馈,并记录成绩。教育组负责提供模拟情景,考察护士的应急反应或进行现场操作考核,过程中观察护士对职业防护知识掌握程度及技术的规范程度,记录在册。

  4 小结

  加强临床护理职业防护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庞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医务人员主动、自觉地参与培训,提升自我防护能力,又要有较好的教育培训,职业危害重在防护,而防护的关键则在安全意识的培养,医疗机构内安全气氛、领导支持、持续的培训对医务人员坚持标准预防非常重要[4]。系统化的教育培训,改变我国医院目前没有系统化的、规范化的、可操作性的职业防护教育培训模式的状态,这是我们目前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 曹俊,杨燕妮,任辉.护生在手术室实习中受伤情况分析与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1,36(6):458-459.

  2 张玉芝,周俊卿,梁霞,等.锐器伤致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研究进展.护士进修杂志,2005,20(1):11-13.

  3 刘江南.针刺伤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当代护士,2008,8:21-24.

  4 区正红.开展临床护理职业防护教育的思路.中华护理教育,2010,6:261-263.

  

作者: 赵 霞作者单位:442000 湖北十堰,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