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1年第8卷第7期

血管外科围手术期护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血管外科护理。围手术期护理。护理现状。护理发展近20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血管外科诊治技术的迅速发展[1],临床护理学在血管外科疾病的治疗中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血管外科护理;围手术期护理;护理现状;护理发展

 近20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血管外科诊治技术的迅速发展[1],临床护理学在血管外科疾病的治疗中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腔内治疗[2]和介入治疗的不断更新[3],手术成功率大大提高,避免了传统手术术后并发症多、出血多、创伤大的缺点,使高龄或伴有心、肺、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获得积极治疗的机会增多,而随之出现的护理问题也相应增多。那么,如何适应血管外科护理专业发展,是摆在每位血管外科护士面前较紧迫的问题。在此,通过血管外科围手术期护理,谈谈血管外科护理专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1血管外科护理

  伴随着血管外科医学的发展血管外科护理学的发展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专科护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老年或伴有心、肺、肝、肾功能不全的血管病患者护理需求增加;(2)疾病谱或病种的改变、血管外科治疗模式的改变及非生物材料的应用所带来的护理需求增加;(3)康复医学的发展所带来的护理需求增加。

  2血管外科围手术期护理[4]

  2.1术前护理护士在术前通过专科检查护理、专科用药护理、心理护理、疼痛护理,全面评估患者的身心状况,配合医生积极采取措施使患者具备耐受手术的良好身心条件。

  2.1.1专科检查护理血管外科各种疾病的诊断,多依赖于影像学的检查,包括无创性和有创性检查两类,无创性检查包括B超、CT和CTA、MRI和MRA;有创性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诊断血管外科疾病的金标准。护士必须熟悉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以更好配合医生的工作。实验室检查也是血管外科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血管外科护士应掌握有关的实验室检查的正常数值、临床意义等,特别是出血时间、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和国际标准化比例(INR),以了解凝血功能,作为术后抗凝或溶栓药物护士观察的参考依据。另外,心肺功能的检查在血管外科也尤为重要,有心肺功能损害的都应进行治疗,高血压、心脏疾病患者应予以药物控制,使之稳定于适当水平以内才能手术。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等药物使血糖控制在一定范围,护理中一定要细致观察这些治疗的反应与效果,做好手术前准备工作,使高龄或伴有心、肺、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获得积极治疗的机会。除此之外,伴随血管外科新业务、新技术的发展,例如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技术、超声消融术、激光治疗技术、血管镜微创旋切术、空气压力波治疗仪的使用、CTA监测仪的使用等,血管外科护士必须能够尽快熟悉和掌握不断更新的先进仪器的使用方法,确知各种仪表显示的数据和图形所代表的临查意义、正常值;熟悉和掌握新业务、新技术的适应证、禁忌证。做好患者对新业务、新技术的宣教工作,以消除患者的顾虑,调动患者配合手术的积极性,提高治疗效果。

  2.1.2专科用药护理抗凝血疗法、溶栓疗法和抗血小板疗法在周围血管疾病药物治疗中占重要地位。抗凝疗法是用药物降低或消除血液的凝固性,临床上常用肝素、低分子肝素、阿加曲班、华发林等抗凝药,如果使用不当,会引起出血并发症;溶栓疗法是利用溶栓药物溶解血栓的治疗方法,它是一组通过对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激活纤溶,将已形成的血栓溶解的药物,目前常用于临床而有效的有纤溶酶、链激酶、尿激酶等,主要有过敏反应和出血并发症;抗血小板疗法是利用抗小板药物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和释放反应而达到防栓、治栓的目的,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潘生丁、前列腺素以及中草药如丹参、川芎嗪等,副作用相对较小。还有降低血液粘度药物如右旋糖苷,偶见不良反应。作为专科护士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及时通知医生调整抗凝溶栓药物的剂量,避免大出血和危及患者生命的可能,并掌握专科治疗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作用机理、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积极观察药物副作用,防治药物并发症。此外,还应掌握心、肺、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的特殊用药,才能配合诊疗做到更好的用药护理。

  2.1.3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指临床护士在对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心理治疗的原则和方法,通过护士与患者的人际交往所进行的互动交流。首先护士通过对血管外科患者在患病、手术、治疗、康复过程中的心理问题进行评估,必要时可采用心理测试量表,然后提出心理问题如紧张、焦虑、恐惧、抑郁、悲观等,并分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背景,最后护士主要通过心理支持、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提高认知能力、行为矫正和生物反馈训练等心理干预方式实施心理护理,从而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血管外科的术前患者或急诊患者较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甚至恐惧心理:如果病情恶化、出现长期不愈的溃疡、组织坏疽需要截肢时可能导致患者产生抑郁、沮丧乃至悲观心理;因淋巴水肿所致的畸形外观或吸毒所致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的患者可能产生自卑甚至自杀的负性心理。因此,护士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心理状况,并通过自己语言、行为、态度、表情、姿势等良性刺激做好细致入微的心理护理,提高患者的适应和应对能力,促进其心身的康复。随着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心理护理正逐渐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

  2.1.4疼痛护理传统观念认为,疾病引起的或术后的疼痛导致患者痛苦、焦虑、害怕、愤怒等负性情绪,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睡眠、活动、进食和交流等是正常的,患者不必抱怨。现代观念则认为,疼痛是无益的,患者应该免于疼痛,无痛是患者的权利。疼痛既是一组典型的证候群或综合征,又是某些疾病的一组症状,是指机体受到了各种伤害性刺激后产生的主观感受,需要比较客观的定性或定量标准和方法,才能进行有效地治疗和护理。护士首先要判断疼痛的存在及其性质,也需要判断疼痛的强度、范围及持续时间,配合医生做好疼痛护理。血管外科患者的疼痛主要是由动脉供血不足和静脉高压、淤血、水肿引起。动脉系统疾病引起的疼痛通常是由于肢体动脉缺血性引起的,具有慢性的、长期的特点,如间歇性跛行及静息痛等,使患者活动能力减退并影响睡眠和食欲,治疗常采取消炎、扩管、放低患肢、手术、镇痛药等治疗措施;静脉系统疾病引起的疼痛则具有急性、短期的特点,可通过抗凝、溶栓、祛聚、抬高患肢、消肿治疗得到缓解。尤其注意的是,“忍痛”更会加重血管外科疾病伴心、肺功能不全患者心脏负担,增加患者出现高危风险的机会。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意识的加强,在血管外科做好患者的疼痛护理,为患者提供无痛护理,是血管外科护士的重要职责之一,这也称为血管外科护理课题之一。

  2.2术后护理术后帮助患者尽快地恢复生理功能,包括生命体征的观察、体位和活动、疼痛护理、饮食护理、药物护理、功能锻炼以及各种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健康教育等,实现患者早日全面康复的目标[5]。

  2.2.1生命体征的观察护理重点是监测血压、脉搏、呼吸情况,尤其是年老体弱或心脏病患者应持续心电监护,间断吸氧、保护与改善心功能;在术后24h内,应严密观察有无频发早搏、室速、房室传导阻滞;有肾脏疾病患者应监测生命体征,准确记录24h出入量;凝血功能的监测:在做微创置管和静脉穿刺时,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并留置动静脉插管,以减少穿刺次数,由于保持正常体温能减少凝血功能障碍并发症的发生[6],特别注意监测患者的体温;高血压患者应控制血压情况;糖尿病患者注意血糖的监测等等。

  2.2.2体位和活动[7]大隐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8~10]、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等均为血管外科常见静脉疾病,需要患肢抬高于心脏20~30cm,以利于静脉血回流、减轻肿胀。下肢缺血、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术后病人取平卧位,防止髋关节、膝关节过度屈曲,避免吻合口破裂和人工血管受压[11]。一些行介入治疗患者穿刺侧肢应平展,制动6~8h,局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次日晨解除绷带可下床活动。置管溶栓者,卧床至拔除导管。对于卧床患者,均可指导其床上翻身及健侧肢体活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压疮的形成。

  2.2.3疼痛及药物护理见2.1.4与2.1.2。

  2.2.4饮食护理由于疾病原因及患者个体差异性,术后有些患者不能正常进食,需要护士因人而异进行饮食指导。一般术后可从流质、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进食质软,热量及蛋白质较高的食物,进食量逐渐增加,过渡到软食、普食。尤其注意的是血栓患者的血液粘稠度高,每天应大量饮水,以稀释血液。进食宜低脂、低胆固醇、低盐、低糖,富含维生素。为保持大便通畅,易进食富含纤维之品,可避免因用力排便而引起的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栓子脱落或出血等并发症。

  2.2.5功能锻炼脉管炎疾病的患者应协助其适当运动,可促进侧支循环建立,防止肌肉萎缩和恢复肌体生理功能。除有较重溃烂或坏疽、剧痛外均应鼓励患者早离床活动,可采用逐渐增加活动量和延长活动时间的方法,以患者不感到劳累为原则。下肢缺血患者常因剧痛或肢体坏死长期抱足而坐,时间长可导致膝、踝关节挛缩、僵硬,骨突等部位持续受压而形成压疮。因此应协助患者经常活动肢体,改变体位,按摩受压处以防止关节挛缩和压疮发生。指导病人进行伯尔格运动法锻炼20min,每天数次,促使侧支循环更好地建立。伯尔格运动法即患者平卧,先抬高患肢45°以上,维持1~2min,再在床边下垂2~3min,然后放置水平位2min,并做足部旋转、伸屈活动。静脉疾病患者应避免久站、久立、久坐,坐时双膝不可交叉过久,避免一切压迫腘窝、腹股沟等大血管的活动,定时做脚趾的屈伸运动,坐时脚要着地,以加强腓肠肌的收缩,可促进静脉血的回流,防止静脉淤血。

  2.2.6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12]血管疾病的患者一般情况差,心、脑、肺、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尤其是有原发心、肾疾病的患者,应注意观察突然心区疼痛,脉率快速和惊恐表情等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症状;突然头痛昏迷、血压增高和烦躁不安等脑出血或脑梗死的早期表现;对于DVT患者出现突然胸闷、咳嗽、呼吸困难以及咯血和心率快速等肺动脉栓塞的初发症状;对大中血管重建术后患者,出现的切口局部疼痛、出血、冷汗、心率快和血压低的出血性休克的征象等等,都应该警觉起来,进行心率和血压检测,迅速通报医生,做好输液、吸氧和抢救药物的准备,书写护理记录,为参与和协助挽救患者生命赢得了时间。大动脉炎患者注意观察脑部缺血症状,避免或减轻脑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总之,伴随血管外科医学的发展,血管外科护理也随之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贫乏到丰富,从幼稚到逐步成熟的过程。与迅猛发展的医学相比,我国血管外科的护理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仍处在起步阶段。在此初步归纳总结了血管外科护理围手术期所涉及的相关护理,旨在引发血管外科护理界同仁们的思考,作为血管外科护士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和职业态度,才能适应血管外科的快速发展,并为之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高斌符,伟国. 血管外科的回顾与展望.上海医学,2010:8-11.

  2汪忠镐.下肢动脉闭塞症的微创介入治疗.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8:1057-1059.

  3郑曰宏,刘昌伟. 血管外科进展和趋势.临床外科杂志,2010:19-21.

  4胡德英.血管外科护理专科化建设与思考.当代护士,2008:106-108.

  5吕彤.外科护理新进展.实用护理杂志,2010:59-60.

  6罗匀坪.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护理2例.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6:232-233.

  7徐阳,齐玉春.肠系膜上动脉狭窄患者行介入治疗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0):909-910.

  8颜素琴.下肢深静脉血栓取栓术23例手术护理配合.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113-114.

  9张继辉.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第一届学术大会论文集.

  10蒋雪松.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围手术期护理.全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病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2005.

  11邢文珍.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的护理.南方护理学报,2005,12(6):25-26.

  12吴庆华.重视血管外科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5:547-548.

  

作者: 郭明华,陆欣欣,史晓燕,冯爱军作者单位:100032 北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