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1年第8卷第8期

脾血管瘤并脾亢手术围术期护理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脾血管瘤并脾亢。围术期护理血管瘤属人体各部位的常见病、多发病,而脾血管瘤并脾功能亢进[1]则较为少见。2010年3月共收治3例脾血管瘤伴脾功能亢进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人,经手术围期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例1,女,53岁,因上腹部闷胀14年,伴皮肤黏膜广泛性出血点并逐渐加重约半月,入......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脾血管瘤并脾亢;围术期护理

血管瘤属人体各部位的常见病、多发病,而脾血管瘤并脾功能亢进[1]则较为少见。本院自2008年—2010年3月共收治3例脾血管瘤伴脾功能亢进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人,经手术围期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例1,女,53岁,因上腹部闷胀14年,伴皮肤黏膜广泛性出血点并逐渐加重约半月,入院闭经前经期延长,无血便及血尿。体格检查:血压100/70mmHg,贫血貌,四肢可见散在点状淤血点,皮肤颜色略暗,鼻腔可见少许血痂,腹平坦,未见肠型及蠕动波,左侧腹壁肋缘下皮肤可见一约2.0cm×1.3cm大小皮肤青紫区,腹软,右肋缘下未触及肝脏,墨菲征(+),于盆腔左侧可触及脾脏下极边缘,质中等,叩诊实音,右侧腹部叩诊鼓音,无移动性浊音,无腹壁静脉怒张,肠鸣音活跃。辅助检查:全血细胞分析,血红蛋白76g/L,血小板72×109/L,肝功能正常,腹部彩超提示,肝脏大小正常,无占位性病变,脾区实质性占位性病变,骨髓细胞检查报告,增生性贫血,血小板减少;腹部CT增强提示:巨脾,脾脏多低密度改变。

  例2,女,30岁,因胃部不适于2年前做超声检查提示为脾血管瘤。偶尔感左肋缘下不适,经中医及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患者皮肤无出血点及瘀斑,无发热及咳嗽,大便及排尿异常,要求手术入本院。体检:生命体征正常,腹部平软,腹部静脉无怒张,肝肋缘下未触及,脾肋缘下2cm,质中,腹部无压痛,肠鸣音活跃,双肾功能正常。辅助检查:全血细胞分析,血红蛋白87g/L,血小板83×109/L,肝肾功能正常,腹部彩超,肝脏大小正常,脾增大16cm×8cm大小,下极外侧缘可见一约4.5cm×4.0cm大小肿块,略突出表面,腹部CT提示:脾血管瘤伴脾脏增大。

  例3,男,47岁,因左上腹部不适5年,伴牙龈出血,皮肤散在出血点,经当地超声检查为多发性脾血管瘤,保守治疗无效来本院。体检:生命体征正常,心音有力律齐,两肺呼吸音清晰,腹部平软,肝肋缘下未触及,脾左肋缘下可触及3cm,质中等,腹部无压痛,肠鸣音活跃。辅助检查:全血细胞分析,血红蛋白82g/L,血小板86×109/L,肝功能正常,腹部彩超提示,肝脏大小正常,脾脏增大约16cm×9cm大小,脾区散在性多发性占位性改变,腹部CT提示:多发性脾血管瘤伴脾脏增大。

  2 护理

  2.1 术前准备

  术前3天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65g/L,血小板44×109/L,隔日输入血小板10U,共2次,悬浮红细胞2个U。

  手术方法: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脾切除术。为预防术中因血小板减少引起出血,入手术室即输入10U血小板,脾蒂断离后输入悬浮红细胞2U。

  术后1周复查血小板在(100~130)×109/L之间。

  2.2 术后护理要点

  每日口腔护理3次,雾化吸入2次,不定时翻身、叩背,温水擦洗2次,保持皮肤干燥,每24h更换氧气管、腹腔引流袋、脾窝引流袋及尿袋,密切观察各引流管及引流液颜色性质、量,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的改变。

  2.3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

  (1)出血,每日监测血常规中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密切观察有无牙龈出血,鼻衄及皮肤有无新的出血点,必要时输悬浮红细胞、血小板等成分血;(2)凶险性感染,最为严重,因脾切除术后免疫功能下降,巨脾手术切口过大,每日换药1次,并严密观察体温、血象及切口有无红肿、分泌物和出血。(3)血栓的形成,脾切除后血小板升高,血液凝固性增强,易引起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导致静脉栓塞、肺栓塞、脑栓塞,每2~3h做下肢按摩挤压一次,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术后嘱患者早日下床活动,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肢体疲惫、呼吸困难、胸闷和偏瘫。(4)其他,严密观察胆道引流管是否引流出血性液体,有无腹痛、便血。

  3 讨论

  血管瘤是人体较为常见病,脾血管瘤同时伴有脾功能亢进(巨脾)并不十分多见[2]。本院经过3例脾血管瘤并巨脾伴有血小板减少的患者的治疗认为,在明确诊断后,术前术后护理尤为重要。我们体会由于血小板平均寿命为72h,所以术前3天根据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隔日输入血小板,观察和掌握病人对血小板的敏感程度并尽量减少再出血。术后除常规护理外,我们重点观察以下三种可能出现的并发症[3]。

  3.1 出血

  每日根据医嘱及时送检,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观察牙龈、鼻腔有无出血,皮肤有无新增出血点或紫斑,术后切口有无活动性出血,同时准确记载各引流管的引流量。

  3.2 感染

  脾血管瘤并巨脾行脾切除术后,免疫功能低下,加之切口较大等诸多因素,本组其中1例同时伴有胆囊炎及胆囊多发性结石,因此增加了术后感染的机会。我们仔细对腹腔脾窝及胆囊引流管的观察和处理,准确记录引流量及引流液的颜色,并严密观察体温的变化及伤口有无红肿和异味分泌物。

  3.3 血栓形成

  巨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可能会急剧上升,血液的黏稠度增加,从而血液凝固性增强,又由于患者术后卧床,因此容易出现深部静脉血栓形成,从而导致各种栓塞,如:门静脉栓塞、肺栓塞、脑栓塞。上述并发症通常发生在术后5~7天。如病人出现腹胀、剧烈腹痛、腹腔引流管有暗红色血液流出,或出现胸痛、呼吸急促、发绀、肢体活动障碍甚或昏迷,因此我们定时观察患者有无上述症状出现,同时严密观察瞳孔变化。如有任何一种症状出现,及时报告医师,争取早期得到及时处理。

  4 小结

  本组报告3例脾血管瘤并脾功能亢进伴血小板减少行脾切除术,经围手术期护理,通过观察均未出现较重并发症,病人恢复顺利,取得了满意效果。本组病例经过前瞻性的处理而未出现并发症。由于病例有限不能充分表明完全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尚有待进一步总结。

【参考文献】
   1 卜子英.血管瘤和淋巴管瘤的非手术治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1.

  2 姜洪池,乔海泉.脾脏外科学.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241.

  3 贝政平,何继永,杨骏.外科疾病诊断标准,第2版.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82.

  

作者: 柯 琼,王黎生,潘殿卿作者单位:100039 北京,北京市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