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1年第8卷第15期

点滴式保留灌肠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的效果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点滴式保留灌肠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84例需行保留灌肠的UC病人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试验组中男30例,女12例,平均年龄64。试验组病人采取点滴式保留灌肠法,对照组采取传统的保留灌肠法,观察两组病人灌肠的临床疗效、灌肠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灌肠液是否外溢、病......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点滴式保留灌肠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84例需行保留灌肠的UC病人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试验组中男30例,女12例,平均年龄64.2岁;对照组中男31例,女11例,平均年龄63.7岁,两组在年龄和性别构成上无显著统计学差异。试验组病人采取点滴式保留灌肠法,对照组采取传统的保留灌肠法,观察两组病人灌肠的临床疗效、灌肠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灌肠液是否外溢、病人的满意度及护士的接受程度。结果 试验组的治疗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94.5%vs40.5%),灌肠后的并发症显著低于对照组,病人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点滴式保留灌肠在治疗UC中可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同时能够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关键词】  点滴式;保留灌肠;溃疡性结肠炎;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UC)亦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直肠和结肠炎症性疾病,以腹泻、黏液脓血便和腹痛为主要临床症状。目前临床上在口服、静脉用药的基础上加用灌肠的方法治疗UC,灌肠主要采取传统的保留式灌肠为主。而传统的保留式灌肠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较多缺陷:灌肠过程中病人不适感明显,便意感强,灌肠液容易外溢,药液的灌注情况不易观察,灌肠后容易出现并发症。为了克服这些弊端,本科在实际临床工作中,采取改进后的点滴式保留灌肠法来治疗UC,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科2004年5月—2009年3月由临床医生确诊为UC且需采取灌肠方法治疗的病人84例,按随机分配原则将病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试验组中男性30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64.2岁;对照组中男性31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63.7岁,两组在年龄和性别构成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1.2.1 病人准备

  操作前护士向两组病人解释治疗的目的、注意事项、配合方法,以取得病人的合作。操作过程中及时指导病人配合。

  1.2.2 材料

  一次性输液瓶、一次性输液器、12号一次性吸痰管、常规保留灌肠用具。根据医嘱配置灌肠液:康复新液20ml+地塞米松5~10mg+生理盐水100ml。

  1.2.3 操作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保留式灌肠方法实施操作[1]。试验组采用改进后的点滴式保留灌肠方法实施操作:(1)将配好的灌肠液倒入一次性输液瓶内,将一次性输液器插入已配好的灌肠液输液瓶内;(2)取下头皮针段,将12号一次性吸痰管与一次性输液器的乳头部分相连接,按照静脉输液法排气后关闭滴速调节夹呈备用状态;(3)将床尾抬高15°~20°,嘱病人采取左侧卧位,将吸痰管前段30cm用石蜡油润滑后轻轻插入肛门20~25cm,松开调节夹,调节滴速为60~80滴/min(以不加重病人腹部症状,不产生或加重便意感为准);(4)灌肠液滴完后拔管,嘱病人休息2min后采取仰卧位,协助病人轻压下腹部,静卧30min后才可离床活动。

  1.2.4 注意事项

  两组病人保留灌肠每天1次,7~10天为1个疗程,同时口服柳氮磺吡啶1g qid,灌肠液温度为39℃~41℃。所有病人均予少渣软食,忌辛辣、刺激,忌牛奶海鲜;均无肛门括约肌松弛,且于治疗好转后出院。

  1.3 评价指标

  灌肠液是否有外溢、灌肠后并发症、病人的满意度及护士接受程度。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AS6.12统计软件,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组间数值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见表1、2、3。表1 两组病人灌肠液外溢发生情况比较表2 两组病人灌肠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表3 两组病人的满意度及护士的接受程度

  3 讨论

  UC病人结肠镜下结肠黏膜表现为充血、水肿、糜烂,症状一般是腹痛伴有大便次数增加,同时便中带有黏液或血液。保留式灌肠治疗溃疡性直肠炎是目前认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通过药液与直肠黏膜的直接作用,促进直肠黏膜愈合[2]。传统的保留灌肠法使用的肛管短,插入浅,药液正好灌注在直肠内,当药液在直肠内积聚150~200ml、直肠内压力>7.3kPa时,直肠黏膜感受器即产生强烈的兴奋,通过神经反射立刻产生便意,引起排便反射[3],易导致药液的外溢。点滴式保留灌肠采用12号一次性吸痰管,硅胶管柔软富有弹性,管壁光滑,对肛门和直肠黏膜的刺激性小,且吸痰管管腔长,可插入肛门25~30cm,避免了对直肠黏膜产生强烈的刺激,延长了便意产生的时间,可明显减少药液的外溢,且有利于延长液体在肠内的保留时间,充分发挥药物作用[4,5]。直肠有2~3个不同方向的半月形横襞,使肠壁呈现不同程度的弯曲,有些病人因为紧张而致肠道痉挛,增加肠管的阻力。传统的保留灌肠方法采用的肛管较粗,质地较硬,易造成直肠弯曲部黏膜的损伤,点滴式保留灌肠法采用的一次性吸痰管质地软,前端圆滑,减少了对肛门括约肌和直肠壁黏膜的损伤[6]。表2提示改进的点滴式保留灌肠明显优于传统的保留式灌肠。改进保留灌肠法操作简单便捷,安全可靠,使用的一次性输液器和一次性吸痰管用后即可弃去,避免了护士反复清洗消毒灌肠用具的工作,也减少了病人交叉感染的几率,同时在灌肠过程中通过调节夹的控制便于观察药液灌注的情况,让药液缓慢进入肠道,药液保留的时间长,有利于肠黏膜的充分接触、吸收,轻揉腹部增加病人的舒适度可以进一步提高病人的满意度。表3提示试验组病人的满意度及护士的接受程度都明显高于对照组。

  4 结论

  改进保留灌肠方法可有效控制灌肠液灌注速度和压力,延长药液的保留时间,减少药液的外溢,减轻病人的痛苦,减少灌肠后的并发症,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病人的满意度,提高UC的临床治疗疗效,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参考文献】
    1 殷磊.护理学基础,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27-329

  2 郭红先.改良式保留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探讨.西南军医,2007,9(5):32-34

  3 钱连云.对保留灌肠术方法的改进.实用护理杂志,2002,18(9):4

  4 卢带英,扬彩冰,彭月容.中药保留灌肠不同插管深度的效果比较.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1):22.

  5 蒋兰英,王笑微.生大黄改良保留灌肠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疗效观察.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4):1321-1322.

  6 刘正芳.改良保留灌肠法的效果观察.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5(9):69-70

  

作者: 俞明霞作者单位:200431 上海,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胃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