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1年第8卷第22期

儿童牙病治疗中产生畏惧心理的有关因素及护理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牙病治疗中儿童的畏惧心理,是否会导致其拒绝配合治疗。方法对来就诊并带有恐惧心理的儿童进行一系列的心理疏导、语言交流、示范等。结果前来就诊儿童并具有恐惧心理的,在对他们进行一系列的心理护理之后,恐惧感明显改善。结论儿童就医之前的心理护理是使儿童能够接受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牙病治疗中儿童的畏惧心理,是否会导致其拒绝配合治疗。方法 对来就诊并带有恐惧心理的儿童进行一系列的心理疏导、语言交流、示范等。结果 前来就诊儿童并具有恐惧心理的,在对他们进行一系列的心理护理之后,恐惧感明显改善。结论 儿童就医之前的心理护理是使儿童能够接受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  儿童畏惧心理;有关因素;护理方法

  很多儿童到儿童口腔科就诊时,大多数有不同程度的恐惧感,特别以幼儿期和学龄前期儿童多见。表现为神情不安、害怕、哭闹,不愿和医护人员交谈,不愿接受甚至拒绝诊疗。而对其心理的护理对他们减轻甚至消除恐惧感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对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儿童患者150例,其中男84例,女66例;4~6岁69例,7~13岁81例。经调查发现一般3个月以前无恐惧,4个月至2岁以听觉型(声音)恐惧为主,3~5岁以视觉性(恐怖的面孔、场面、动物)恐惧为主,6岁以后才伴有抽象性恐惧。

  2 儿童牙科畏惧心理有关因素[1~3]

  2.1 病儿本身的心理

  初次来牙科就诊的儿童,并不了解该如何治疗,以及治疗过程中的疼痛程度,这些都是儿童无法评估的,因此,当儿童感受到之后,若再次让其进行治疗,便会产生特别严重的恐惧感。而愉快的牙科诊治经历会大大减轻儿童的恐惧心理及不良行为。

  2.2 陪伴者的心情与态度

  陪伴者支持医生有关治疗的提议,并能很好合作,可给儿童以镇定、愉快和信心。但父母对儿童溺爱,过度放纵,或是情急之后对其大吼,或是漠不关心,会对病儿在诊室里的行为与情绪产生不良的影响。

  2.3 医护人员的情绪和行为

  医护人员的情绪和行为直接影响正在治疗和候诊的儿童,如果医护人员在接诊病儿时,本身就失去信心,而出现急躁和厌烦情绪,常常会加剧病儿的不良行为和恐惧心理。

  2.4 诊室的环境

  口腔科会有看似许多奇形怪状的诊疗器械以及轰鸣的涡轮声作响,病儿看到或听到会产生恐惧感,而其他儿童在诊室时哭闹抗拒的场面更会引起病儿的恐惧感。

  3 畏惧心理的评估

  儿童畏惧调查表-牙科分量表(Children’s Fear Survey Schedule-Dental Subscale,CFSS-DS)是预测在儿童牙科焦虑症测量中验证较好的一个量表。一般由病儿的家长以病儿的名义填写对牙医、打针、口腔检查等的害怕程度,共10项。害怕程度由轻到重按1~5级评分,总分在5~50之间。评分值大于等于中位数的病儿被认为焦虑水平较高,反之焦虑水平较低。

  4 护理

  4.1 医护人员的素质要求

  由于诊疗对象是儿童,医护人员要懂得病儿的生理及心理发育特点,在诊疗过程中要多观察病儿的反应,多询问病儿诊疗中的感受。儿童自理能力比较弱,要协助病儿完成治疗,如帮病儿上下椅位、吐唾等。对不配合的病儿,要耐心诱导,不可轻易采取强迫的行为,对病儿幼小的心灵造成不良的治疗体验,形成日后的恐惧及偏见。

  4.2 一般病儿的诊疗诱导方法

  4.2.1 言语交流法

  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宜采用简单易懂,具体形象的肢体语言。肢体语言对幼儿患者尤为必要,医护人员的一个举动、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可以给病儿传达一个信息。如医护人员面带微笑,投以亲切和善的目光,用手抚摸患儿,都会给病儿传达一种亲切友善的信息。反过来,即使病儿不说话,医护人员也可以从病儿形体表现中知道病儿对治疗的反应。若使用童语会使病儿更觉亲近,如:讲口镜说成是找牙的小镜子,探针是抓虫的小钩子,喷水制洞是给牙洗澡等等。在与病儿交流的过程中可以转移病儿的注意力,使其紧张恐惧的心理在与之交流的过程中慢慢减轻。

  4.2.2 示范法

  给病儿交待诊疗要求和注意事项时应示范。例如制洞时,口不能闭,头不能动,痛时举手,尤其是咬合的示范比语言更重要。

  4.2.3 家长陪伴法

  一般儿童就诊都是由家长陪伴的,而儿童时期特别是婴幼儿对家人有明显的依赖感。因此,许多儿童就诊时不愿与母亲分离,母亲在一旁陪伴,才愿意配合完成诊疗,若硬性分离,不让母亲陪伴,反而不配合难以进行诊疗。而医护人员与其母亲交谈亲切,如同熟人,可增加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降低恐惧度。

  4.2.4 观摩交流法

  对某些因恐惧、绝不接受治疗的儿童,可让其观摩合作儿童的诊疗情况,再让合作儿童讲述自己的诊疗感受和体会,互相进行交流,对于同病相怜得彼此,有时彼此的交流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使不愿接受治疗的病儿接受治疗可能不是一件那么恐惧的事,因此,来达到减轻了恐惧感、接受治疗的目的。

  4.2.5 环境感化法

  营造适合儿童特点的诊疗环境,可以减轻病儿的恐惧心理。因为疼痛程度是无法控制的,但身边的环境以及对儿童心理的安慰,是可以尽力完善的。诊室可以布置的趋向家庭化和乐园化,候诊室应宽敞、舒适,可适当添加电视机,病室墙上贴上儿童贴图,使儿童享受到优质服务,避免儿童一进入候诊室就感到紧张,导致其恐惧。这样轻松、适宜的环境对于儿童的就诊起着一定的作用。

  5 小结

  在牙病治疗中儿童畏惧心理过程中与其本身的心理、陪伴者的心情与态度、医护人员的情绪和行为、诊室的环境有关,对于这类对牙病诊疗具有畏惧心理的儿童,进入候诊室第一眼看到的并不是医护人员,而是诊室的环境,因此,温馨的环境是减轻病儿恐惧的首要因素。而当与病儿接触后,医护人员的自身素质则是影响病儿心理的第二要素,医护人员可以用自身良好的态度来感染儿童,用微笑、抚摸等充满关怀性的肢体语言来传达对病儿的一种心理安慰,支持。此外,对于陪伴在其周围的父母,指导他们用正确的方式、态度来消除病儿的畏惧心理。这样,不仅仅提高了治疗效果,也提高了病儿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使接下来的治疗过程更为顺利。总之,良好合理的护理、环境的改善对有效解除病儿对牙病治疗的畏惧心理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文玲英.临床儿童口腔科学.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2001.

  2 尹音.儿童口腔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

  3 石四箴.儿童口腔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作者: 高 琴作者单位:201822 上海,上海市嘉定区牙病防治所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